2010年1月12日下午4點53分,海地發生了毀滅性的7.0級地震,震中位於距首都太子港約25公里的勒奧根城附近。這場地震瞬間改變了數十萬人的命運,對整個國家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估計有三百萬人受到這場災難的影響,且死亡人數的估計范圍在10萬至30萬之間,而有些官方數字甚至高達31萬。
這場地震導致海地250,000棟住宅及30,000棟商業樓宇的完全或嚴重損毀。
海地是西半球最貧困的國家,地震發生時,該國的貧困情況早已相當嚴重。加上國際貿易政策,以及外國對其內政的干預,使得海地的脆弱性進一步加劇。建築物的低標準與缺乏建築法規,增加了這場地震的致命影響。許多基礎設施抵抗力太弱,根本無法應對如此巨大的自然災難。
這場地震持續了不到30秒,強烈震動在太子港及其周邊地區引起了滑坡和結構崩塌。震後多次餘震持續到1月24日,其中最大的餘震達到5.9級,嚴重干擾了救援行動。
地震造成的破壞太過嚴重,以至於太子港的太平間不堪負荷,數以萬計的屍體被迫在荒野裡以大眾埋葬的方式處理。
災難後,包括美國和聯合國在內的多個國家迅速響應,承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2010年1月22日,歷史上最受關注的電視募款活動《希望在海地》成功籌集了5800萬美元。儘管如此,因為通信設備與交通的癱瘓,救援行動受到諸多困難,造成資源分配的延遲與惡性循環。
然而,隨著援助的延誤,隨之而來的是倉促的暴力與搶劫行為。
地震之後,數以萬計的人無家可歸,許多人不得不在街道、車輛或臨時建立的棚屋中過夜。缺乏水源及燃料,重重困頓疊加。而在整個援助過程中,由於缺乏泛起管理,甚至出現了“第二次災難”,即隨著援助物資的增加,產生了大量的垃圾與廢物。
海地地震的影響不僅是瞬時的災難,更是對整個國家及其人民命運的深刻改變。隨著時間推移,這次災難讓我們再次思考——在人道救援的做法上,我們還能做得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