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態學的字典中,α-多樣性代表著某一特定區域內的平均物種多樣性。這個術語由R.H. Whittaker所首創,他還引入了β-多樣性和γ-多樣性這些概念。根據Whittaker的理論,整個景觀的物種多樣性(即γ-多樣性)是由較小區域的平均物種多樣性(即α-多樣性)和這些區域彼此之間的差異(即β-多樣性)所決定。
α-多樣性提供了衡量物種豐富度和均勻性的重要基礎。
在不同的研究情境中,關注的區域或景觀及其內部的站點大小各不相同,尚未達成共識關於適當的空間尺度來量化α-多樣性。因此,有人提出α-多樣性的定義不必綁定於特定的空間尺度:它可以基於任何已存在的數據集進行測量。
例如,這些子單元可能是進行調查時已使用的取樣單元,或者是專門為分析而劃定的網格單元。如果將結果推斷到實際觀察以外,需要考慮到子單元的物種多樣性往往會低估更大區域的物種多樣性。
生態學家們對α-多樣性有著一些不同的定義。Whittaker本人將此術語同時用於單一子單元中的物種多樣性和一組子單元的平均物種多樣性。許多研究者使用一種或多種多樣性指數的值來定義物種多樣性,例如物種豐富度(僅是物種的計數)、香農指數和辛普森指數(同時考慮了物種的相對豐富度)。然而,有人主張應使用有效物種數作為物種多樣性的普遍測量標準,因為這個測量方法在考量稀有物種和豐富物種的方式上更為直觀。
有效物種數是需要的等量豐富物種的數量,以獲得與感興趣數據集中所觀察的平均相對物種豐富度相同的結果。
如果將物種多樣性等同於有效物種數,則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式計算α-多樣性,兩者最終將得出相同的結果。
第一種方法是計算子單元內物種相對豐富度的加權廣義平均值,然後取這個平均值的倒數。第二種方法是獨立計算每個子單元的物種多樣性,然後對這些值進行加權廣義平均。
α-多樣性不僅能在已滅絕的生態系中進行計算,也可用於當前的生態環境中。例如,在埃克瓦多的亞馬遜雨林中,有著豐富的樹木多樣性,這顯示了現存物種之間的靈活性和耐受性。
這些研究提供了我們了解過去和現在物種互動及其多樣性的視角。
分析α-多樣性有助於我們理解整體物種多樣性的結構和功能,並且在生態保護和管理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面對環境變化與物種喪失的挑戰,深入探索这些多樣性指標的更多內涵是否將成為未來生態學研究的必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