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初,當科學界對於空間和時間的本質僅僅停留在牛頓的古典物理時,愛因斯坦卻帶來了一場顛覆性的革命。他的相對論挑戰了我們長度的基本理解,提出了長度收縮的概念。當物體以接近光速運動時,測量到的長度將會比靜止時的長度短,這只是在物體運動的方向上發生。
長度收縮是指當一個物體運動時,從不同的參考系測量其長度時,運動物體的長度會顯得比其靜止時的長度更短。
長度收縮的概念最早由喬治·菲茨傑拉德和亨德里克·洛倫茲於19世紀末提出,旨在解釋米其林–摩爾實驗中的負面結果。他們的觀點使得靜止以太的假設得以維持。隨著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的相對論,他將長度收縮與時間膨脹、光速不變等原則聯繫起來,形成了一個全新的物理框架。
相對論認為,觀察者對於靜止物體和運動物體的測量方式是有所不同的。在靜止參考系下,物體的長度可以通過直接放置測量杆來確定。然而,當物體相對於觀察者運動時,長度的測量就變得複雜。觀察者需要根據同步時鐘來記錄物體的兩個端點,在不同的參考系中,這將導致測量到的長度出現差異。
在相對論中,長度的測量不再是絕對的,這一點顛覆了牛頓的物理理念。
長度收縮的現象在不同的參考系中是對稱的。無論一根棒子處於哪個參考系,它在靜止時具有自有長度,而在另一參考系運動時卻測量到縮短的長度。此外,當電子在運動時,伴隨著此現象的還有電流產生的磁力,這是由於電子與其他帶電粒子之間的相對運動所引起的力。
長度收縮的概念雖然在理論上非常吸引人,但要進行直接測量卻面臨挑戰。由於目前技術的限制,能夠加速到相對論速度的物體數量有限,這使得直接觀察長度收縮變得困難。然而,透過間接證據,如在米其林–摩爾實驗中的結果,我們依然得到了對此現象的支持。
即使我們無法直接測量,但長度收縮的存在仍然可以通過實驗的負面結果得到印證。
在1911年,華里查克提出,長度收縮可能僅僅是一種主觀現象,而非客觀實在。愛因斯坦反駁認為,這是一個誤導性問題,因為收縮對於觀察到的運動物體來說是意義重大的。如果不在運動的參考系中,收縮就無法觀察到,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不真實。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不僅改變了物理學的基礎思想,也使得我們對長度的認識發生了根本變化。長度收縮的現象讓我們重新思考距離、速度與時間之間的關聯。正是在這樣的挑戰下,人類與宇宙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而迷人。那麼,這種對長度的認知革命對未來的科學探索將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