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播撒是一種氣象改造技術,旨在改變降水的數量或類型、減少冰雹或消散霧氣。這種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增加降雨或降雪,不論是為了自身的需求,還是為了在之後的幾天內避免降水的發生。雲播撒的過程中,會將物質散佈到空氣中,這些物質可作為雲的凝結或冰核。常見的播撒劑包括碘化銀、碘化鉀和乾冰,其中滋潤性物質像食鹽也因其能吸引水分而日益受到青睞。
雲播撒的效果一直是科學界熱烈討論的主題。
雲播撒的技術多種多樣,靜態播撒的方式會在超冷卻的雲中促進冰粒子形成,進而增加降水;而動態播撒則是通過釋放潛熱來增強對流性雲的發展。散佈方法包括飛機和地面發射器,最近還出現了使用無人機配送電荷以刺激降雨的新方法,甚至有用紅外激光脈衝刺激粒子形成的實驗。
然而,儘管有數十年的研究,雲播撒的有效性依然備受爭議。許多研究結果對其降水增強的效果看法不一,一些數據顯示雲播撒的影響無法清晰證明。有研究指出,雲播撒在某些條件下可能「擠出一些額外的雪或雨」,但這與聲稱該技術能穩定增加降水的主張是截然不同的。
有研究指出「在55年後的雲播撒演示中,科學尚無法確定任何技術是否能產生積極效果」。
雲播撒對環境和健康的影響被認為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使用的物質濃度很低。雖然碘化銀的健康危害等級為2,可能會在長期暴露後對人類和其他哺乳動物造成傷害,但相關生態研究顯示,其環境和健康影響相當有限。這部分是因為雲播撒中產生的銀量相較於工業排放來說微乎其微,未積聚到可測量的程度。
雲播撒的實驗歷史可以追溯到1891年,當時路易·加斯曼提出將液態二氧化碳射入雨雲中以誘導降雨。隨後,在1946年,通過一系列的偶然事件,通用電氣的薛佛發現了雲播撒的原理,這一方法最初是使用二氧化碳來刺激雲中的冰晶生長,而一系列的對於銀和碘化學物質的實驗,最終促成了銀碘化物的發明。隨著技術的發展,雲播撒於1960年代開始進行設施的規模化實施,至今已在全球多個地區進行了相關研究。
雖然關於雲播撒的有效性和環境影響的爭論依然存在,無論是出於農業效益、供水增強或是其他事件安排,雲播撒技術的探索和應用在全世界的地區不斷持續。這項技術是否真的能夠成為緩解乾旱和氣候變化的有效工具,仍然是一個待解的議題,這讓我們不禁思考:未來的氣候干預技術是否能夠為人類帶來持續的利益,使我們在改變天氣的過程中更智慧地面對自然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