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進行任何形式的運動時,身體如何產生能量以支持活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話題。生物能量學是研究生物體中能量流動的一個領域,其主要目的是將食物中的化學能轉化為肌肉活動所需的腺苷三磷酸(ATP)。運動時的能量需求與運動的持續時間和強度密切相關,特別是在持續性運動中,有氧系統會成為主要的能量供應來源。
在持續性運動中,氧氣的供應和需求會影響肌肉細胞的代謝能力,尤其是受訪者的心肺功能和運動類型。
人體內有三種主要的能量供應系統:ATP-CP系統、無氧系統和有氧系統。當運動開始時,ATP-CP系統首先啟動,這一系統在高強度的短時間內能夠迅速提供能量,但由於儲存的ATP和肌酸磷酸的量有限,這一供應在約10-15秒內就會耗盡。隨後,無氧系統會在接下來的幾分鐘內發揮作用,而在持續運動超過五分鐘之後,有氧系統則開始主導能量的供應。
對於長時間且強度較低的運動,如馬拉松賽跑,有氧系統提供的能量可以達到98%以上。
有氧代謝是指氧氣的存在使得身體能夠有效地將食物中的能量轉化為可用的ATP。這一過程包括三個主要階段:糖解作用、克雷布斯循環(檸檬酸循環)和氧化磷酸化。
在糖解作用中,葡萄糖被分解產生ATP和其他代謝物,這些產物會接著進入克雷布斯循環進一步生成能量。
在克雷布斯循環中,間接產生的還有一些電子載體,這些載體會在氧化磷酸化階段中釋放能量,最終生成大量ATP。此外,有氧系統的效率是無氧系統所無法比擬的:每一個分子葡萄糖可以產生約38個ATP分子,而脂肪酸的產生甚至更多。
相較於有氧系統,無氧系統在高強度運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無氧系統主要有ATP-CP系統與乳酸系統兩種。乳酸系統在運動時間超過數十秒但不足兩分鐘的情況下發揮主要作用,通常在短跑或舉重等活動中非常關鍵。
不過,這兩種無氧系統均無法長時間維持能量供應,因此當運動員進行持續的高強度運動時,必然會依賴有氧系統以獲取充足的能量支持。
持續性運動中,隨著時間的推移,身體自然而然地轉向有氧系統是因為:當運動時間增長,能量需求進入高峰,並且無氧系統產生的乳酸積聚會導致肌肉疲勞。如果不依賴有氧代謝,運動員在數分鐘後就會感到無法繼續支持這一強度的運動。
從生理學角度看,當能夠獲得足夠的氧氣時,身體就會優先利用有氧系統進行能量的合成以維持運動能力。
此外,有氧系統的另一個優勢在於它的持續性和效率。這意味著即使在長時間或高強度的運動中,運動者仍然能夠保持較高的能量供應,並減少疲勞感的出現。通过训练,运动员的心肺适应能力提高,氧的供给及利用也会随之加强,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氧系统的效能。
在持續性運動中,有氧系統之所以會成為主導的能量供應系統,是基於其產能高、持久及循環效率佳等特性。在了解運動過程中的不同能量系統及其運作方式後,我們不僅可以提升運動訓練的效果,更能掌握提升個人運動表現的關鍵。而當我們在思考如何有效提高感受和表現時,有氧代謝在這一過程中是否真的是唯一的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