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通道是形成孔洞的膜蛋白,允許離子通過這些通道。其功能包括建立靜息膜電位、塑造動作電位及其他電信號,通過控制離子跨細胞膜的流動來調節、細胞的體積。這些離子通道存在於所有細胞的膜中,並且是研究生物電訊號的核心之一。本文將深入探討離子通道的特性、功能、以及它們如何達到其選擇性。
離子通道的兩個顯著特徵使其與其他類型的離子轉運蛋白區分開來:
離子通過通道的速率非常高,通常可以達到每秒106個離子以上。
離子是沿著它們的電化學梯度“向下”(不需要代謝能量,例如 ATP 的直接協助) 通過這些通道的。通道在各種細胞中存在,通常被描述為狹窄且充滿水的隧道,只允許特定大小和/或帶電的離子通過,這一特性稱為選擇性通透性。
離子通道在神經系統中的角色尤為明顯,因為它們支持神經衝動的傳遞,同時也調節突觸間的傳導。此外,各種生物過程都依賴於它們的迅速變化,例如心臟、骨骼和平滑肌的收縮、腸上皮細胞的養分及離子轉運,以及 T 細胞的激活等。
毒素如蜘蛛、蠍子和蛇等生物所產生的,通過改變離子通道的導通性來影響生物的神經系統。
現在已知在內耳細胞中至少有300種類的離子通道。它們可以根據閘控的性質、通過的離子種類以及定位的蛋白質進行分類。例如,電壓門控離子通道和配體門控離子通道即是兩種不同的分類方式。
電壓門控離子通道是對膜電位的變化敏感的通道,例如鈉通道、鉀通道和鈣通道。這些通道的亞單位在結構上非常大,且通常由四個相似的重複域組成。
配體門控離子通道(或稱為受體通道)在特定配體分子與通道的配體結合域結合後打開。這會引起通道結構的改變,進而開啟通道並促進離子的流動。這類通道的例子包括乙醯膽鹼受體和谷氨酸受體等。
離子通道之所以能有效選擇特定的離子,主要是根據其孔道內的結構。以鉀通道為例,碳氧原子可以在通道中與鉀離子形成優勢結合,進而允許鉀離子通過,而對於較小的鈉離子來說,由於其結構限制,無法完全脫水,因此無法通過。
“選擇性過濾”的機制最早由 Bertil Hille 在 1960 年代提出,他的理論至今依然被廣泛接受和應用。
離子通道的活性可被各種化學物質調節,包括阻滯劑和激活劑。舉例來說,河豚所產生的河豚毒素(TTX)能阻斷鈉通道,這使其成為一種有效的神經阻滯劑。
當離子通道的正常功能受到影響時,可能導致一系列疾病,這些疾病被統稱為“通道病”。例如,人類的高鉀周期性癱瘓便是由於電壓依賴的鈉通道缺陷引起的。
離子通道的選擇性及其在各種生物過程中的作用,無疑是生物醫學研究中一個重要邊界。面對這樣一個複雜而精巧的生物系統,我們不禁要問:未來的研究會如何深化我們對離子通道及其選擇性理解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