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經在進入新房間時突然忘記你原本打算做的事情?這種現象被稱為「門口效應」,是心理學中一個反覆出現的現象。研究表明,當人們穿越門口或從一個地方移動到另一個地方時,往往會經歷短期記憶的喪失。這種記憶遺失的現象不僅在實際的邊界上發生,例如從一個房間到另一個房間,也可以在比喻意義上的邊界中觀察到,比如在電腦顯示器上從一個窗口切換到另一個窗口。
記憶不像是連續的流動,而是圍繞著特定事件或情節組織的。這包括參加講座或家庭聚餐等記憶,這些事件都有明確的時間和地點關聯。
根據多項心理學研究,外部環境的重要性在於它如何幫助我們分辨不同的記憶。人們往往能較容易地召回在當前環境中發生的事件,與此類似,當我們經歷空間變化時,這種信息的可及性會隨之變化。當跨越物理界限時,這不僅僅是記憶的分隔,還是對於情報增量的影響。
針對門口效應的研究通常涉及讓參與者在虛擬環境中自由移動,同時操控各種物件。在這些實驗中,參與者在跨越房間時或進入新房間時接收到物品名稱,隨後需判斷所提及的物品是否與其所攜帶的物品相符。研究結果表明,門口作為事件邊界,對於記憶的建構與保持有顯著的影響。這標示著周圍環境結構在客觀和主觀記憶回憶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在情感及強度上。
記憶的可及性在空間轉換和人員去分離的狀況下降低,這一點在多項實驗中都有驗證。
在2006年,G. A. Radvansky 和 D. E. Copeland 進行的研究顯示,隨著空間移動,與個人關聯的物品信息的回憶變得更為困難。這項實驗引發了關於記憶結構如何受到所處環境影響的深入思考。盡管圍繞空間質變的結果確立了記憶與環境之間的聯繫,但對於這一效應的具體原因,至今仍然仍不明確。
根據 Radvansky 和 Copeland 的另一項實驗,參與者在具體的虛擬房間中互動,使用了多種類型的物品而被引導檢測這些物品的聯繫。他們發現,在被稱為標準的關聯/分離效應中,物品與個人之間的聯系會影響記憶的質量。這不僅涉及明確的記憶練習,甚至在編碼過程中滯後的信息也會受到影響。
即使參與者對於他們攜帶的物品進行自主監控,根據空間的轉變,記憶的可得性也會受到深化損害。
隨著以往的研究集中於虛擬環境,一些研究者開始探索門口效應在真實環境中的效果。這些研究通過在物理位置中變更相同條件,檢查參與者在真實空間內的行為。結果顯示,即使在真實情境中,也能觀察到相似的記憶下降,這表明空間變化會導致在訊息更新時的記憶負擔。
記憶的破壞在歸屬於不同上下文的返回過程中更為顯著,這反映了事件範疇模型的真實性。
此外,研究還發現,在移動過程中的上下文線索變化,可能會成為扭轉記憶的關鍵因素。這表示,在進行複雜任務和情境理解時,環境的性質對於表現具有重要性。
對於記憶和空間的現代理解,尤其對於生活中記憶與行為的影響,有了更多的認識。例如,一些行為咨詢公司提到,物理環境的改變可能有助於消減焦慮和壓力,進而提高表現。而門口效應的存在進一步強調了我們在生活中如何理解這些交互的。
門口效應不僅僅反映了人類如何在不同情境間轉移注意力,有時甚至可以帶來情感上的同理心缺失。
未來研究的課題在於,如何更深入地理解這些記憶的結構與外部因素的交互作用,並去探索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潛在應用。也許正如某些研究者所說,我們是否可以找到方法來減少這種記憶的侵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