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作為全球最受歡迎的飲品之一,其背後的故事卻鮮為人知。咖啡豆並不是豆類,而是源自於咖啡樹(Coffea)所結出的果實,因此這些果實被稱為咖啡櫻桃。這些看似熟悉的名字,卻隱藏著豐富而多樣的歷史和文化,值得媒介與人類的探討。
咖啡櫻桃通常呈現紅色或紫色,果實內部是咖啡豆的種子。這些結構類似真正的豆類,但技術上考慮並不屬於豆類,因其外觀和大小而得名。每顆咖啡櫻桃通常含有兩顆扁平面相對的種子,偶爾也有只含有一顆種子的情況,稱為「小果豆(peaberry)」。這種小果豆在海量的咖啡豆中僅占約10%至15%,但人們普遍認為其風味更佳。
咖啡豆的生產與全球經濟息息相關,按統計數據顯示,咖啡產業的總市值已達4955億美元。
根據歷史記載,咖啡的發現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傳說,約在850年,由一名名叫Kaldi的山羊牧人首次發現咖啡樹。他發現他的山羊在食用咖啡果實後,變得活躍不已。咖啡樹最早分佈於埃及的高山,隨後,至1500年透過也門的Mokha港口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至今,巴西是最大的咖啡生產與出口國,約占世界咖啡總產量的45%。美國則是咖啡最大進口國,每天消費約4億杯,這使得其成為全球主要的咖啡消費市場。
根據牛津詞典的記載,咖啡這個名稱可能源自土耳其語的「kahveh」,透過意大利語「caffè」進入其他語言。根據另一種說法,該名稱或許源於埃塞俄比亞的Kaffa省,因為該地區可能是咖啡的起源地。
理想的咖啡生長環境位於熱帶地區,這些地區被稱為咖啡帶。這些植物在15到24°C之間的溫度生長良好,並需要每年500到3000毫米的降雨量。這使得咖啡的栽培不僅是一個過程,更是一項需要細心管理的農業活動。
隨著全球咖啡需求的增長,咖啡櫻桃的採收也變得更加繁複,絕大部分果實都是手工採摘而成。
當咖啡櫻桃成熟時,通常會選擇手工採摘,主要有「選擇性採摘」(僅摘取成熟的果實)和「全枝採摘」(一次性摘取整枝的果實)兩種方式。精選的果實通常可以生產出更高品質的咖啡。
對於咖啡櫻桃的加工來說,兩種主要的方法被廣泛使用。第一種是「濕法處理」,主要在中美洲和非洲地區使用。這種方式中,櫻桃的果肉將與種子分開,然後對種子進行發酵,之後用水沖洗掉粘附物。第二種是「乾法處理」,對於品質較低的豆類多用此方法,在巴西和非洲的廣大地區歷史上被採用,但現在利用精緻的乾法處理也能生產出質量上乘的咖啡豆。
咖啡豆的主要成分包括咖啡因、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脂質等。咖啡因是這些成分中最為人所知的,並且在不同品種的咖啡豆中含量各異,如阿拉比卡(Arabica)咖啡豆的咖啡因含量在0.8%-1.4%之間,而羅布斯塔(Robusta)咖啡豆的含量則在1.7%-4%之間。
不僅如此,咖啡中的非揮發性氮化合物及揮發性化合物也是形成咖啡香氣的重要來源。
最後,咖啡的香氣是咖啡因結構及各種化合物反應形成的,提高了其市場的吸引力。經過精心的烘焙過程,豆子的香氣得以釋放,這也是咖啡愛好者相聚一堂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咖啡櫻桃的奧秘,人們或許應該思考,還有多少我們未曾了解的咖啡故事等待著我們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