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來自拉丁詞根「gravitás」,意指「重量」,是一種基本互動,主要以質量之間的相互吸引來觀察。儘管重力是四種基本互動中最弱的,強度大約是強相互作用的10^38
倍弱、電磁力的10^36
倍弱,以及弱相互作用的10^29
倍弱,但在宏觀尺度上,它卻是物體之間最重要的互動之一。重力決定了行星、恆星、星系甚至光的運動。在地球上,重力賦予物體重量,而月球的重力則負責海洋中的潮汐現象。
重力的吸引作用促使宇宙中最初的氣體物質凝聚成星星,最終又凝聚成星系。因此,重力是宇宙大規模結構形成的重要原因。
重力具有無限的範圍,但隨著物體之間距離的增加,其影響會變得越來越弱。重力最精確的描述來自於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於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這一理論將重力視為時空的彎曲,而這種彎曲是由質量的不均勻分布造成的,質量沿著測地線移動。而在這些測地線中的極端情況,形成了黑洞,一旦越過黑洞的事件視界,任何東西——甚至光——都無法逃逸。
對於大多數應用而言,牛頓的萬有引力法則能夠很好地近似重力,該法則描述了任何兩個物體間的引力,大小與它們質量的乘積成正比,與它們之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
對於重力的性質與機制,許多古代學者進行了探索。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物體向地球下落是因為地球作為宇宙的中心,吸引宇宙中的所有質量。儘管他的觀點被廣泛接受,但有其他哲學家如普魯塔克預測重力作用不僅僅限於地球。
在16世紀中期,歐洲科學家透過實驗推翻了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證明重的物體並不總是下落得更快,而範疇包括伽利略的實驗,後者用精確的測量確立了所有物體的重力加速度是相同的。
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解釋了行星如何在其軌道內運行,並迅速在科學界傳播開來,成為理解重力的普遍理論。
隨著觀測到水星的異常軌道,牛頓的理論無法解釋這一現象。於是,在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了廣義相對論,其精確描繪了重力的作用,並且能夠解釋水星的軌道。
當代的物理學將廣義相對論作為理解重力的框架。科學家們持續努力尋找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解,並繼續對該理論進行測試,在幾乎所有情況下都找到了很好的符合度。
儘管重力在宏觀尺度上有著成功的預測,但它在量子力學中的處理依然存在挑戰。
儘管廣義相對論在宏觀尺度上的預測成功,但它與量子力學最終不相容。因為廣義相對論描述的重力是時空的平滑、連續扭曲,而量子力學則認為所有的力量來自於離散粒子的交換。這一矛盾讓物理學家感到困惑。隨著對統一重力和量子力學的理論的探索,現代研究已經開始聚焦於量子場理論中的重力描述。
測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歷來不易,因為它們幾乎與牛頓重力的預測相同。然而,自理論發展以來,持續的實驗結果為其提供了支持,如1919年愛丁頓在日蝕中證實了重力透鏡效應,及1959年的實驗確認了重力時間膨脹的預測。
隨著對重力的深入研究,我們似乎越來越接近理解這宇宙中最弱的基本互動,但重力究竟如同其他基本力般的獨特性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