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養的歷史可追溯到1974年,該年保羅·G·澤卡斯基首次提出了“信息素養”這一術語,強調了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中,人們需要具備有效尋找、評估及運用信息的能力。隨著數位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素養不再是學校教育中可有可無的配備,而是學習者必備的核心技能,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質量。
信息素養是一種綜合的能力,促進個人反思性地發現信息,理解信息的生產與價值,並在創造新知識及道德參與學習社群中運用這些信息。
情報素養的定義逐漸演進,從最初將其視為一種技能,轉向將其看作一種全人教育的必要條件。美國圖書館協會在1989年定義信息素養為“認識到需要信息的能力,並能有效地找到、評估和使用所需信息”。這一定義強調了信息的價值,並將信息素養作為終身學習的基石。
在各種學術討論和政策倡導的推動下,信息素養的意義和範疇不斷拓展。1990年代,教育者和學者們開始強調信息素養與批判思維能力、研究技能及電腦素養之間的聯繫。隨著假新聞和錯誤信息的興起,信息素養的教育賦予學生辨識信息真偽的能力,這不僅限於學術環境,而是延伸到日常生活中的社會責任感。
信息素養使人們能夠有效尋找、評估、使用和創造信息,以實現個人、社會、職業和教育目標,這是數位世界中的基本人權。
隨著信息素養的重視程度日益增加,多個國際組織開始採取行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強調了信息素養在社會、文化及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在2003年、2005年,分別發布了布拉格宣言和亞歷山大宣言,這些宣言不僅明確了信息素養的全球重要性,還倡導將其作為終身學習技能納入各國的教育政策中。
在學校教育中,信息素養已經成為培養學生日常學習和科研能力的重要部分。許多教育機構導入了不同的教學模型,如Big6技能模型,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信息相關的問題。利用這些模型,學生能夠系統性地進行任務定義、信息尋找策略、定位和存取信息,並進行信息的評估與應用。
然而,信息素養的教育並非沒有挑戰。信息過載、缺乏資源以及技術的快速變化都可能影響學習者的能力。教育者需要不斷調整課程,以便將這些技能融入日常教學中,確保學生能夠面對變化的資訊環境。
未來的信息素養教育將持續面對新挑戰,教學者需廣泛使用適應性的學習策略,以鼓勵學生在多變的資訊社會中茁壯成長。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素養的概念將繼續演進,並在教育中承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面對即將到來的數位時代,我們應該反思自己在信息素養教育中扮演的角色,這不僅事關個人的學習,也關乎社會的進步應如何持續支持這一至關重要的素養,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