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6日的閃電崩盤,被稱為「2:45的崩盤」,是一場數萬億美元的美國股票市場崩盤事件,發生在東部時間下午2:32,持續了約36分鐘。在此期間,標準普爾500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和納斯達克綜合指數的指數驟然下跌,隨後又迅速反彈。
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在當日的最大跌幅達到998.5點(約為9%),這是至今為止第二大日內跌幅。
根據報告,這一事件開始時,市場情緒已受擔憂影響,尤其是希臘的債務危機。當時的交易量大幅攀升,市場的波動性極高,投資者的恐慌情緒也隨之加劇。
當日股市開盤時,道瓊斯的指數已經下滑,並持續下跌。到了下午2:42,道瓊斯指數已經下跌了超過300點,而在隨後5分鐘內又再下跌了600點,最終在2:47的時候,接近1000點的損失。
然而,在2:47過後不久,市場出現了迅速回升的情況。分析人士指出,這種不穩定波動的根源可能與當時高頻交易者的行為與整個市場的交易結構有關。高頻交易者經常利用電腦自動化系統進行快速交易,導致市場的流動性在短時間內出現劇烈變化。
根據後來的調查,2010年制定的金融監管法規未能有效保護投資者,尤其是在2015年的閃電崩盤中,許多交易所交易基金(ETFs)的價格脫離了其底層價值,引起了市場的進一步擔憂。這一崩盤事件促使監管者對高頻交易進行了更嚴格的檢驗。
有報告指出,高頻交易者在崩盤期間通過競爭性出售來快速消除他們的部位,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的價格下滑。
高頻交易行為中,網站分析師指出,過多的無法執行的訂單可能會造成交易所的壅塞,進一步加劇市場的波動性。有研究表明,閃電崩盤的觸發源是市場結構的脆弱性與高頻交易的集體行為。
在2010年9月30日,證券交易委員會和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聯合發布報告,指出推動閃電崩盤的多重原因。報告中提到,一家大型共同基金(Waddell & Reed)在執行70,000個E-Mini合約的過程中,導致市場供應急劇下降,隨即高頻交易商開始大量拋售合約,造成了價格的劇烈波動。
報告強調,這一事件突顯了市場的脆弱性,並指出不僅僅是單一交易擔當了崩盤的觸發角色。
隨著更多的研究發表,市場的參與者逐漸認識到,自動交易系統在當時的市場環境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市場監管仍未能及時跟上這一趨勢。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對高頻交易和市場監管的討論持續引發關注。
在股市的波動中,我們見識到了金融市場背後複雜的生態系統和技術的影響。而這一切終究是在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同時,也潛藏著不小的風險和挑戰。是否能夠在保障市場穩定和促進價格透明之間找到一個最佳平衡點,將成為未來市場發展的一個棘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