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克羅地亞的美麗海岸上,坐落著一個受遊客青睞的城市,那就是斯普利特。這座城市的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或2世紀,最初作為希臘殖民地 Aspálathos建立。隨著幾個世紀的演變,斯普利特的名字和歷史不斷交織,吸引著人們的注意力,讓人不禁思考這個地名背後的故事。
斯普利特,作為克羅地亞的第二大城市,以其迷人的地中海風情和豐富的歷史吸引著每年超過90萬的旅遊人潮。
斯普利特的故事開始於其作為古代希臘城邦 Aspálathos 的時代。這座城市位於伊利里亞人的領土上,最早是由希臘城市伊薩建立的。隨著城市的發展,它在公元305年成為羅馬皇帝戴克里先建造的宏偉宮殿的所在地,從而成為一個重要的貿易中心。
斯普利特的名字經歷了多次變化,從 Aspálathos 演變為拉丁語中的 Spalatum,並在中世紀轉變為 Aspalathum、Spalathum 及 Spalatrum。隨著時間的推移,威尼斯的統治使得這個城市被稱為 Spalato,而在南斯拉夫化過程中,最終於1910年正式確定為 Split。
名字的演變不僅代表著語言的轉變,也反映了城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統治和文化影響。
在古典時期,斯普利特因為戴克里先的宮殿而繁榮發展,據說其當時的人口可達8,000至10,000人。隨著西羅馬帝國的崩潰,斯普利特逐漸被斯拉夫部落占領,成為一個防禦工事,並在650年逐漸發展為新的據點。
中世紀時期,斯普利特的統治權在拜占庭帝國、威尼斯共和國以及克羅地亞王國之間搖擺不定。這段時期內,城市不斷經歷著文化的交融與衝突,使得在地言語和傳統在某程度上保留下來。
至1420年,斯普利特被完全納入威尼斯的統治之下,這段時期內,城市的經濟環境和文化生活都開始有所改變。雖然威尼斯政府對當地的自治權進行了限制,但斯普利特仍然保持著其地中海貿易的重要地位。
在這段統治下,斯普利特成為了一個繁榮的港口城市,並見證了文化與文學的進步,特別是在馬克·馬魯利奇這位克羅地亞國詩人的推動下。
隨著拿破崙的興起,斯普利特在1805年成為拿破崙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在1809年又成為伊利里亞省的一部分,這段時期城市經歷了建筑和基礎設施的快速發展。1813年,奧地利帝國重新奪回城市,將其納入奧地利的達爾馬提亞王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斯普利特成為南斯拉夫王國的一部分,在國內的政治變遷中,這座城市經历了一系列的衝突和變革,尤其是二戰期間,城市的解放與重佔交替著進行。
隨著1991年克羅地亞獨立,斯普利特正式成為克羅地亞的一部分,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
了解到斯普利特的歷史背景和名字的演變,是否讓你對這座城市的文化與身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