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作為一種關鍵藥物,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與血糖相關的疾病,包括1型和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等。當前,胰島素的製造已經歷了從早期動物來源提取到最尖端的基因工程技術的驚人變化,這不僅改變了疾病的治療方法,也影響了全球的糖尿病患者。
早在20世紀初期,醫學界對於糖尿病的認識仍然非常有限。1916年,醫生Nicolae C. Paulescu成功研製出含有胰島素的胰腺提取物,並在狗身上證明了其療效。隨之而來的是在1921年,醫生Fredrick Banting和Charles Best繼續這一研究,最終導致了胰島素的發現和提取。
從豬或牛的胰腺中提取胰島素,早期的醫療準備過程中經常需要處理大量的動物組織,製作8盎司的純化胰島素可能需要多達兩噸的豬肉。
90年代前期,透過動物胰腺提取的胰島素已經成為治療糖尿病的主要藥物。儘管這些動物胰島素與人類胰島素在分子結構上有細微差異(如牛胰島素與人類胰島素在三個氨基酸上不同),但其療效卻相當有效。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這一方法漸漸顯得抑制。
1982年,生物技術進入了新的時代,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使得科學家能夠使用大腸桿菌和酵母進行人類胰島素的合成。這一進步不僅提高了胰島素的純度,還大幅減少了過敏反應的發生。合成的「Humulin」成為首個商業化的重組人胰島素,開創了治療糖尿病的新篇章。
今天,約70%的全球胰島素均為重組生物合成人胰島素,而根據2005年的國際糖尿病聯盟聲明,現代的高純度動物胰島素仍然是一個可接受的替代選擇。
隨著技術的進步,市場上出現了多種不同作用時長的胰島素製劑,從短效到長效,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例如,速效胰島素類似於自然生理分泌的方式,而長效胰島素則能夠維持穩定的血糖水平。
然而,胰島素治療並非沒有風險。常見的副作用包括低血糖、低鉀血症和局部過敏反應。糖尿病患者在早期開始胰島素治療時,通常會面臨用藥劑量的逐步上升,這使得很多患者及其醫生在疾病管理中相對謹慎。患者的健康行為和自我管理能力會直接影響到治療的有效性。
隨著生物技術的持續進步,胰島素的製造及其應用將更加高效。未來研究可能聚焦於更安全的途徑,無需注射的給藥方法正在開展,如口服胰島素的研究。這些潛在的進展不僅可以改善患者的用藥體驗,也許會改變糖尿病治療的整體面貌。
在探索胰島素的演變過程中,我們不禁要思考:科技進步是否會讓未來的糖尿病治療變得更加簡單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