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繞射是一個古老而又迷人的現象,從最早的光學實驗開始,人們就開始探索光的本質。爾後,英國天文學家喬治·比德爾·艾里(George Biddell Airy)在19世紀對光的繞射現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這使得我們對光學的理解有了根本性的改變。
艾里於1835年發表了一篇論文《圓形瞄準孔的繞射》(On the Diffraction of an Object-glass with Circular Aperture),首次完整地理論性說明了繞射現象。
這一理論為後來在照相機、顯微鏡及望遠鏡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他的研究指出,繞射模式的出現和光的波長及圓形孔的大小密切相關。
艾里圓盤(Airy Disk)是描述完美透鏡在光繞射下所形成的最佳聚焦光點。由於繞射,無論透鏡多麼完美,形成的最小聚焦點大小受限於艾里圓盤的半徑。
這種現象在天文觀測中特別明顯,尤其是在觀測明亮和微弱星星時,艾里圓盤的直徑影響著我們能夠看到的細節程度。這意味著即使透鏡的質量不受限制,成像的解析度仍然有一個上限。
在攝影中,當兩個物體的艾里圓盤在影像感測器上開始重疊時,這意味著這兩個物體無法被清晰地分開,而且影像會模糊。
這些原則不僅適用於攝影機,還適用於顯微鏡和天文望遠鏡,證明了艾里對光學的深遠影響。根據雷利準則(Rayleigh criterion),當第一個物體的艾里模式最大值位於第二個物體的第一最小值時,這兩個物體被認為剛好解析。
艾里模式的出現與多種條件有關,包括照射孔徑的光必須是均勻的平面波,光的強度必須在孔徑的面積上保持恆定。這些條件確保了遠場(fraunhofer diffraction)和艾里模式的可觀察性。
這意味著,在設計光學系統時,需要充分考慮到像徵的和幾何的因素,以確保觀察結果的準確性。遠場的條件是,觀察點與孔徑的距離遠大於孔徑的大小。
艾里對光學的貢獻不僅僅止於對繞折現象的解釋,還影響了未來數十年在攝影技術、天文觀測以及許多光學儀器的發展。而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可能會再一次挑戰艾里所設定的界限,尋求更高解析度與更清晰影像的未來。那麼,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未來的光學研究將如何塑造我們的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