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穀倉到醫院:為什麼加拿大的貧民院成為歷史上的重要遺跡?

在全球範圍內,貧民院的歷史映現了社會對待貧困與弱勢群體的態度。從英國的工廠到美國的貧民農場,再到加拿大的穀倉形式的貧民院,這些設施和處所見證了政府在社會福利方面的演變。加拿大的貧民院,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威靈頓縣工業與避難所,標誌著一個關鍵的社會轉型,從簡單的貧困救助到系統化的社會服務模型。

貧民院的歷史背景

貧民院或工作院的概念,起源於政府設立的機構,用以支持和提供住宿給那些有依賴需求或貧困的人。在英國、威爾士和愛爾蘭,這些設施被稱為“工作院”,在19世紀初的維多利亞時代,貧窮被看作是一種不名譽的狀態,工作院因此被視為一種改造的場所。

在這些工作院中,男人和女人往往被分開,無法進行任何形式的溝通。

此後的貧民院制度在1834年通過的《貧困法修訂法案》下正式成立,旨在削減對貧困人士的支出、減少街頭乞丐數量,並激勵下層社會更努力工作。

美國的貧民農場

在美國,貧民院最常見於19世紀和20世紀初。這些設施通常設置於貧民農場內,身體健全的居民被要求參加農場勞動,貧民農場由選舉產生的「貧困監督員」管理,並且大多數都是可運行的農業產業,為居民提供了穩定的食物來源。

與過去的貧民院相比,當代的社會福利已經轉向一種更為多元的支持系統,包括公共住房、Section 8住房和無家可歸者庇護所。

貧民農場系統在1935年社會安全法案生效後逐漸衰退,到1950年幾乎完全消失。這一過程突顯了政府在社會福利領域的角色轉變,更多財政資源被分配至各級政府,以解決貧困和需要幫助的人。

加拿大的貧民院:威靈頓縣的歷史

在加拿大,貧民院的普及率相對較高,通常附帶有農場,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福利模式。根據2009年《多倫多星報》的報導,「貧困被視為一種道德失敗,可以通過秩序和辛勤工作來彌補。」位於安大略省威靈頓的威靈頓縣工業與避難所,於1877年開放,成為當時社會救助體系的一部分。

這所貧民院曾經收容了約1500名需幫助的群體,涵蓋了貧困者、年長者及殘障人士。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設施不僅提供基本的居住和食物,還培養了一些可以參與生產的技能。1892年,醫院的設立進一步滿足了居民的健康需求。至今,這座建築仍舊屹立不搖,並於1975年開放為威靈頓縣博物館暨檔案館,成為加拿大國家歷史遺跡之一。

歷史的啟示

透過過去的貧民院和工作院,我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社會在面對貧困與弱勢群體時的歷史態度。在當今社會,這些歷史遺跡不僅僅是過去的見證,更是對未來社會福利政策的一面鏡子。我們應該思考,當前的社會福利制度是否足夠滿足每位公民的基本需求?

Trending Knowledge

貧民窟的真實生活:19世紀的英國工作屋如何改變了人們的命運?
在19世紀的英國,貧民窟的生活狀況與工作屋的存在息息相關,這些政府運營的機構經常成為需要幫助的人的唯一庇護所。工作屋不僅是食物和住所的提供者,還是許多人命運的改變者,甚至成為社會對待貧困的直接反映。 <blockquote> 工作屋作為社會福利體系的一部分,意在減少公共開支,並鼓勵貧困者自力更生。 </blockquote> 工作屋的歷史背景
被遺忘的貧窮制度:為何美國的貧民屋在1935年後逐漸消失?
貧民屋是政府所運行的機構,專為依賴及需要幫助的人提供住房及支持。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美國的貧民屋甚為普遍,但在1935年社會安全法的推出後,這些機構逐漸消失,反映了社會對待貧窮者的方式發生了根本轉變。 <blockquote> 貧民屋不是單純的住宿場所,更是弱勢群體生活的重要一環,卻在新政策中被邊緣化。 </blockquote> 貧民屋的歷
美國的貧窮農場:這些隱藏的社會福利機構如何影響了無數家庭?
在美國的歷史中,貧窮農場是19世紀和20世紀初社會福利的一個重要部分。這些政府運營的設施,不僅提供住所,還要求居民從事農務工作,這一制度在當時被視為一種對貧困的回應。然而,隨著社會權益觀念的變化,這些機構的存在也浮現出複雜的一面。 <blockquote> 貧窮農場被視為一種必要的社會保障機構,但實際上卻常常以剝削和懲罰為特徵。 </blockquote>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