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克到卡萊爾:誰真正創造了「第四權」這個詞?

「第四權」這個術語通常是指新聞媒體在影響政治之上所扮演的角色,這種影響力超越了單純的新聞報導。這個術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歐洲傳統的三個階級:神職人員、貴族和平民。在很多歐洲語言中,「第四權」的使用同樣存在,如德語的「Vierte Gewalt」、意大利語的「quarto potere」、西班牙語的「Cuarto poder」等,這些術語各自強調了政府權力的分立:立法、執行和司法。雖然有人將「第四權」的概念擴展到律師、英國王后配偶及其他社會階層,但普遍來說,這個術語仍然主要指向新聞媒體及其監督和影響政府和社會其他分支的角色。

「在他們所有之上,坐著一個更為重要的第四權。」

這個概念最初來源於中世紀歐洲社會的三個組成部分:第一階級是神職人員,擁有巨大的權力和社會影響力;第二階級是貴族,擁有政治權力和社會地位;第三階級則是平民,包含農民、商人以及不屬於神職人員或貴族的中產階級。即便日後出現的「第五權」,也即是指網路上的博主和社交媒體影響者,儘管其地位無法與前四者相提並論,但依然在不依賴傳統媒體的情況下影響公共討論與政治。

詞源

《牛津英語詞典》指出,「第四權」一詞的起源可能源自愛德蒙·伯克,他在1771年的英國議會辯論中提到過此詞,涉及到對於英國下議院的新聞報導的開放性。在1840年,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在其著作中報導了這句話,表明伯克曾經使用過這個術語。

「伯克說議會裡有三個階級;但在報導者的畫廊裡,有一個比它們都重要得多的第四權。」

這句話出現在卡萊爾的著作《英雄與英雄崇拜》中,這本書是對於社會的深入思考。如果伯克確實做出了這樣的聲明,那麼他也許是在1840年之前就已經意識到了新聞報導的強大影響力。

現代報導

在當今社會中,「第四權」的意義更為廣泛,已經成為新聞媒體的一種代名詞。隨著數位媒體的興起,許多新的聲音和看法紛紛出現,這些新媒體在某種程度上挑戰著傳統媒體的既有地位。

「我們受制於新聞業。沒有其他權能能夠發揮同樣的影響力。」

這在奧斯卡·王爾德的話語中表達得尤為明顯,他對於當前新聞業的影響力表示嚴重關注。當前的關鍵在於,新聞媒體的獨立性是否真的存在,還是其實與政府的依附更為密切?這使得「第四權」的討論更加充滿爭議和挑戰。

網路化的第四權

網路上的「第四權」正日益受到重視,尤以約恰伊·本克勒的觀點為代表。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他探討了在互聯網上出現的非傳統媒體,它們如何影響著傳統報導。這種新型的「第四權」並不再是少數大型媒體機構的專利,而是由小型媒體、非營利組織以及學術單位組成的多元體系。

「它提供了對政府各分支機構的公共監督。」

這樣的轉變使得媒體參與變得更加開放,然而同時也引發了許多質疑,包括這些新媒體的準確性和公正性。

其他含義

在不同的歷史和政治背景下,「第四權」的意義也存在變化。早在1580年,米歇爾·德·蒙田就提到過一種「第四權」的法律專業人員,他們以不公正對待貧困的訴訟者。同樣,亨利·菲爾丁在其作品中提到「第四權」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強大阻力,指的是庶民的力量。

究竟誰真正創造了「第四權」這個術語?這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問題,更是關於新聞媒體持續演變及其在當今社會角色的重要省思?

Trending Knowledge

為何數位時代的「第五權」正在顛覆傳統媒體的權威?
在新聞媒體的歷史上,第四權的概念早已存在,並強調媒體在政治中的監察和影響角色。然而,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數位化技術的飛速發展,「第五權」開始浮現,這一新現象正逐漸顛覆著傳統媒體的權威。由網路內容創作者、部落客、社交媒體影響者等組成的「第五權」,其影響力不再受限於傳統媒體的框架,而是獨立於之,形成一種全新的公共話語空間。 <blockquot
媒體如何成為「第四權」?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在當今社會,媒體的角色遠超過單純的新聞報導。媒體已經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影響著政治、社會和文化。這種力量被稱為「第四權」,其背後的歷史和意義又是什麼呢? 「第四權」的概念源於歐洲的三個社會層級:聖職者、貴族與平民。在這三個傳統層級之外,媒體逐漸演變為「第四權」,代表其透過報導和輿論對政府和社會的控制與影響。 <blockquote> 「在記者的畫廊中,坐著一個比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