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引用到影響力:這些期刊指標背後的秘密是什麼?

在學術界,期刊排名被廣泛用作評估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質量的工具。期刊排名旨在反映期刊在其領域的位置、發表在該期刊上之難度及其所包含的威望。隨著各國將期刊排名引入作為官方的研究評估工具,使得這些指標變得愈發重要。然而,這些排名背後的秘密又是什麼呢?

傳統上,期刊排名的“衡量”或評估僅僅是通過學術領導者制定的機構名單或委員會投票來提供的。

基於機構或委員會產生的名單往往受到政治化的影響,並且無法真實反映實際的威望和質量,因為這些結果通常屬於個人偏見和職業目標。因此,許多機構開始尋求外部的期刊質量評估來源。傳統的做法是通過針對某一特定領域的領先學者進行調查,但這一方法同樣存在偏見的潛力,儘管其程度不如機構名單嚴重。

政府、機構以及科學計量研究的領導者逐漸轉向一系列觀察到的書目計量指標,這些指標可以作為質量的替代,從而消除了主觀評估的需求。

為應對這一需求,幾個針對期刊層面的指標相繼被提出,大多數是基於引文的,例如「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和「引用分數」(CiteScore),這兩者均反映在科學與社會科學期刊中發表的文章被引用的平均次數。另外還有「SCImago期刊排名」,它考慮了期刊所獲得的引用數以及這些引用所來自期刊的重要性或威望。

這些評估指標有助於為學術界提供一種更為客觀的評價標準,然而它們也帶來了許多負面的影響。

研究發現,使用期刊排名作為績效衡量工具可能會導致的負面結果已經得到了充分的記錄。

一項針對有效方法學質量與可靠性的研究顯示,許多領域中已發表的研究的可靠性隨著期刊排名的提高而降低,這與預期相悖。例如,有研究分析了ABS-AJG排名,發現其方法學的缺陷對英國商業學校及其運輸和物流管理學科產生了負面影響。

此外,在2021年發表的一項研究比較了幾個期刊影響力指標,包括影響因子、Eigenfactor指數、SCImago期刊及國家排名等,結果顯示這些指標之間存在著“中等到高的顯著相關性”。這一發現令許多學術機構發布聲明,明確表示反對基於單一維度的期刊排名來測量研究質量的觀點,尤其是在「舊金山研究評估宣言」(DORA)中提到,希望不要將期刊基礎的度量作為評估個別研究文章的質量或科學家的貢獻的替代指標。

有學者甚至質疑,當教學人員的價值只以其文章的數量和發表位置來衡量時,是否在真正服務於學術界?

這樣的現象在某些學科,特別是管理學中尤為突出。儘管許多研究者意識到期刊排名的局限及其對科學進展的消極影響,但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仍然認為這些排名清單是有用的,尤其是在使用排名並不被機構強制要求的情況下。

各國也相繼推出了多個國內和國際期刊排名系統,包括但不限於:澳大利亞的ERA期刊名單、巴西的Qualis、丹麥及芬蘭的學術評估項目,以及德國的VHB指數等。這些排名表達了不同國家對於期刊影響力的看法與重視程度。

在這樣的背景下,期刊排名的長期發展究竟會對學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我們又如何在排名與學術質量之間找到平衡?

Trending Knowledge

學術期刊的隱秘評價:為何排名如此影響研究生涯?
在學術界,期刊排名通常是評估學術期刊影響力和質量的重要指標。這些排名旨在反映期刊在其領域的位置、被發表的難度,以及期刊所擁有的聲望。然而,這一體系的背後隱藏著許多未被揭示的政治與偏見,對研究者的生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blockquote> 期刊排名被視為研究評價的官方工具,在多個國家中受到廣泛應用。
研究者的困境:為何大家對期刊排名又愛又恨?
在學術界,期刊排名的運用已成為評估期刊影響力及質量的廣泛工具。這些排名旨在反映期刊在其領域的地位、發表文章的難易程度,及相關的聲望。然而,對於這種排名的看法卻分歧頗多,學者們面臨著一個難題:這些排名究竟是助力學術研究的工具,還是阻礙創新與進步的枷鎖? <blockquote> 期刊排名的目的不僅在於評估期刊的品質,更在於提供學術界一種相對客觀的評分方式。然
排名與質量的迷思:究竟怎樣的期刊才算真正優秀?
在學術界中,期刊排名被廣泛用作評估期刊影響力與質量的工具。這些排名意在反映一個期刊在其領域中的地位、發表難度及其所附帶的聲望。許多國家將期刊排名作為官方的研究評估工具,引發了學術界的廣泛討論。 排名的測量標準 傳統的期刊排名通常是通過學術機構的領導者建立的名單或委員會投票來進行。然而,這些方法常常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未能準確反映期刊的實際聲望和質量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