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全球環保意識的抬頭,乙醇燃料逐漸成為替代傳統石油燃料的一個熱門選擇。這種燃料不僅可再生,還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根據研究,乙醇的主要來源是農作物,如玉米和甘蔗,並且其生產過程涉及多個科學技術步驟,從原料的收割到最終的燃料製作,幾乎每一個階段都是精心設計的。
乙醇是一種具有高八角值的生物燃料,加上其可再生的特性,讓其成為許多國家的能源選擇。
目前,大部分乙醇是利用微生物發酵的方式從富含糖類的植物中提取的,尤其是玉米和甘蔗等。生物質能夠轉化為乙醇的過程中,首先要經過糖化處理,將植物中的淀粉和纖維素轉換為可發酵的糖類,接著再進行發酵,生成乙醇和二氧化碳。
在發酵過程中,微生物還會產生一些副產物,如醋酸和glycols,這些副產物通常會在後續的淨化階段中被去除。液體中的乙醇濃度約為15%,這需要進一步進行蒸餾和脫水的步驟。
發酵過程中的化學反應可以簡單表示為:C6H12O6 → 2 C2H5OH + 2 CO2 + 熱量。
蒸餾過程是將發酵後的混合液加熱,使乙醇蒸發並分離出來。這一過程的主要挑戰是因為乙醇和水會形成低沸點的共沸物,這意味著最終產品的純度通常無法超過95%-96%。因此,通常需要進一步的脫水處理以去除水分,使其與汽油混合燃燒。
現代乙醇廠借助分子篩技術有效去除水分,使生產更為高效。
乙醇的使用雖然能有效減輕環境負擔,但其能量密度較低,大約為汽油的67%。這意味著同體積的乙醇能提供的能量要少於相等體積的汽油。因此,使用高濃度乙醇的車輛在行駛範圍方面會有較大的限制。
美國和巴西是全球最大的乙醇生產國,這兩個國家大約佔全球產量的87%。在美國,95%以上的汽油中都添加了乙醇,其中最多為E10(10%乙醇與90%汽油的混合物)。而巴西則早在1976年便開始強制汽油中混入乙醇,並逐步提升比例到目前的E25。
在一些比賽用車輛中,則會使用乙醇的高比例混合物,原因在於其促進引擎性能的特性。
儘管乙醇燃料有著良好的發展潛力,但其生產過程也引起了一些爭議,特別是關於糧食價格上升及其生產對環境的影響。例如,乙醇的生產需要大量的農地,導致糧食供應緊張,提高了全球糧食價格。此外,醣源的選擇也讓生產過程的衝突更加明顯。
未來的乙醇生產可能會更多地依賴於第二代或第三代的生產技術,例如利用非糧食作物或可再生資源作為原料,或者運用新科技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這是否能緩解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值得我們深思。
在全球尋求可持續能源的今天,乙醇無疑是一個值得重視的選項,但我們是否做好了完全擁抱它的準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