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公平的根本在於可獲得的社會健康決定因素,具體包括財富、權力和地位。那些長期遭受這三個決定因素剝奪的個體,健康不平等會給他們帶來顯著的劣勢,面對的健康結果往往更糟。在此背景下,「公平」的資源分配並不意味著簡單形式上的「平等」,而是要基於個體的需求原則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
「健康是一種完全的身心社會福祉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本身是一項基本的人權,而所有人權都是相互關聯的。因此,健康問題需要與所有基本人權一同討論。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的定義,健康公平是「每個人都有公平和公正的機會達到最高健康水平的狀態」。在性別、種族及經濟社會地位方面,不同群體的健康結果和健康資源的可及性差異即是健康不平等的體現。
健康不平等與健康不公正之間有著明確的區別。前者是指即便在相同的醫療服務可及性下差異存在,而後者則是由於不公義的社會結構造成的健康差異。
社會經濟地位是健康的強指標,也是健康不平等的關鍵因素之一。經濟落後會限制個體的健康能力,而金錢的缺乏會影響他們獲取健康資源的能力。在於就業方面,穩定的工作能減少貧困的風險,自然也提高了接觸健康服務的機會。
「缺乏金融資本會妨礙維持良好健康的能力。」
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與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健康資源的接觸上,形成了鮮明對比,前者更有可能接受必要的醫療。以中國為例,隨著合作醫療制度的解體,許多鄉村貧者失去了必要的醫療保險,無法獲得應有的醫療服務。
經濟不平等的增長與健康結果的惡化呈現正相關。許多研究顯示,經濟不平等的社會中,生命期待值、心理健康、藥物濫用以及暴力相關的健康狀況都相對較差。特別是在美國,儘管其醫療支出位居世界首位,卻依然在生命期待上名列末段,顯示出相對不平等的影響。
「相對不平等的狀況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在國際、國內以及機構層面上均有顯現。」
各州之間的經濟相等性差異,對醫療獲取有重要影響。例如,在美國較平等的州,健康結果通常更為理想。
教育水平與醫療利用之間的聯繫密不可分。缺乏健康教育會導致人們無法正確認識疾病,降低了尋求醫療幫助的概率。研究表明,教育水平越高的母親,在懷孕期間更可能得到醫療照護,這直接影響了胎兒的健康結果。
「健康教育是一項有效的預防措施,能夠明顯降低疾病水平。」
教育資源的不平等也進一步加劇了健康的不平等。在貧困社區,低收入家庭對健康資訊的獲得往往有限,因此不易接受必要的醫療服務。
地理因素也可能限制某些群體對健康照護的可及性。例如,美國近80%的農村地區被認定為「醫療服務不足」地區。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醫療專業人員明顯不足,導致居民的健康結果普遍較差。
「農村社區的低生命預期和慢性病、高肥胖率形成了當前健康問題的重要部分。」
這些問題在疫情期間有所受到關注,但隨後的改善仍需持續努力。
在種族問題上,許多國家依然存在著明顯的健康不平等。美國在歷史上便深受此害,至今在醫療質量與保險覆蓋程度上,白人與少數族裔依舊面臨差異。研究指出,經濟參與及保障水平不均等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黑人與拉美裔婴儿的死亡率是其他族群的2到3倍。」
這些數據不僅揭示了當前的健康差距,更加提醒我們認識到健康資源分配背後的深層因素。
那麼,面對如此多的健康不平等問題,如何才算是社會公平而有正義的健康資源配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