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全球農業因福氏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侵擾蒙受巨額損失,尤其在小麥和大麥栽培中,這種真菌病原體引起的莖腐病(fusarium head blight,簡稱FHB)對甚至農業經濟勢頭造成了嚴重衝擊。福氏菌生成的毒素,例如去氧雪腐毒素(deoxynivalenol, DON)與雌激素類毒素(zearalenone),不僅影響穀物品質,還對人類及動物健康構成威脅。
福氏菌的入侵過程從小麥開花期起始,通過花朵、胚珠和嫩葉進入宿主植物,然後迅速擴散,給作物帶來嚴重危害。
當福氏菌感染後,小麥的氨基酸成分會發生變化,導致穀粒萎縮,並融合多種毒素,進一步危害穀物的健康與安全。儘管許多科學家努力尋找抗福氏菌的農作物品種,但至今尚未能找到完全抗病的品種。為此,科學研究正專注於福氏菌的生物學,以獲得有關感染過程的更多見解,揭示病原體生活周期中的弱點,以研發可靠的農藥來保護小麥免受病害侵害。
福氏菌是一種異配的子囊黴菌,主要通過其子囊果(perithecia)產生的子囊孢子(ascospores)傳播。這些孢子會在出現在易受擾的植物部位進行發芽,從而導致莖腐病。這種病有著單循環的特點,卻會在適宜的環境中持續影響農作物的生長。
「福氏菌的主要入侵途徑為通過子囊孢子,這些孢子在著陸後六小時內即可發芽。」
在感染過程中,福氏菌可通過花朵的自然開口進入植物,並在植物組織內迅速繁殖。感染過程的具體機理仍有待深入研究。福氏菌的不同植株具有不同的病害反應,例如在小麥中,外部會出現褐色和紫黑色的壞死病變,而在玉米中,感染會引起疏鬆的莖幹變色及耳部出現紅色黴菌。
福氏菌會影響多種植物,包括小麥、大麥、稻米和玉米。受感染的穀物表現出不同的病徵,對農作物產量造成威脅。在玉米中,已感染的耳朵呈現紅色黴菌,明顯影響其市場價值。在小麥中,感染的穗部會雜亂無章,顯示水澱粉化,進而影響穀物的品質。
「福氏菌的侵襲使小麥的穗部出現明顯的壞死現象,進而引起穀粒的萎縮與變形。」
此外,福氏菌在水稻中造成的變色及小穗死亡也引人關注,這表現為稻穗的底部開始腐爛與枯萎。這些病癥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作物的最終產量及市場需求。
要減少福氏菌的影響,農業界應採取多種管理策略,包括使用農藥、抗病育種、妥善儲存、作物輪作及種子處理等方法。正確的農藥施用可以在小麥和大麥的早期生長階段有效抑制病原體的侵害,降低FHB的發生。
「農藥的早期使用能夠減少約50%至60%的病害發生。」
在選擇作物品種時,選擇對FHB具抗性的品種將是防範此病的有效措施。進行豆類或其他非宿主作物的輪作能有效降低病害的發生。運用適當的耕作技術,如秸稈的旋耕和正確儲藏,均可降低福氏菌的繁殖機會。
福氏菌的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產量的下降。產生的毒素如去氧雪腐毒素和雌激素毒素會徹底改變穀物的市場價值,並可能引發食品安全問題。曾經在1982年,福氏菌造成了價值近十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一點足以顯示其損害的深遠影響。
在應對福氏菌這一挑戰的過程中,科學研究必須持續深化,探索其感染機理以及能夠對抗此病原的有效策略,未來是否能尋找到更安全有效的管理方法來保護農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