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所產生的化學化合物,通常稱為植物化學物質(Phytochemicals),這些化合物進一步幫助植物抵抗真菌、細菌和植物病毒的感染,亦能防止昆蟲和其他動物的消耗。這些植物化學物質來自於希臘語「phyton」,意指「植物」。隨著研究的深入,一些植物化學物質被發現擁有較高的生物活性,並因此在藥品開發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植物化學物質的來源不僅僅是食物,它們在傳統醫學和毒藥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植物化學物質是指由植物所產生的化學物質,這些物質一般來自於植物的初級或次級代謝。它們在植物體內擁有生物活性,並在植物生長或抵禦競爭者、病原體或掠食者的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目前已有50,000到130,000種的植物化學物質被發現。植物化學家通過提取和孤立植物中的化合物,接著定義其結構或在實驗室模型系統中進行測試,進行對植物化學物質的深入研究。
在缺乏對其細胞作用或機制具體了解的情況下,某些植物化學物質已被用作毒藥。例如,水楊苷(Salicin)最早是從白柳樹的樹皮中提取,後來轉化為常見的非處方藥阿斯匹靈(Aspirin),而阿特羅品(Atropa belladonna)中的托烷類生物鹼曾經被早期人類用作毒藥。這些植物化學物質的應用範疇逐漸擴展至香水等領域,顯示出植物化學物質在多個行業中所潛在的價值。
在意大利的歷史中,阿特羅品更被用作毒藥,以致於其在皇室家族中的使用引起不少爭議。
植物化學物質包括了一些被認可為必需營養素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在植物中自然存在,並對正常生理功能至關重要。然而,某些植物化學物質是已知的植物毒素,如樟腺酸(Aristolochic acid),即使在低劑量下也會具有致癌性。此類負面效應使得消費者在選擇植物基產品時需特別謹慎。
雖然健康機構鼓勵消費者增加水果、蔬菜、全穀物、豆類和堅果的攝取,以改善健康,但實證顯示,特定植物化學物質對健康的影響仍有限。在美國,針對產品標籤的規範,許可使用的健康聲稱僅限於那些已證實存在健康益處的成分,這使得某些植物化學物質的標籤受到限制。
大多數植物化學物質的生物活性仍然不為人知,這使得它們在食品及藥品中的應用面臨諸多挑戰。
新鮮收穫的植物食品中的植物化學物質可能會因烹調技術導致降解。熱分解是造成植物化學物質流失的主要原因。相對而言,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如西紅柿中的番茄紅素在烹調過程中可能會保持穩定,甚至增加其含量。因此,在適當的食品加工情況下,植物化學物質的含量和生物利用度可能會有所提高。
這些植物化學物質的豐富性和潛在的健康好處使得未來的研究在尋找新型藥物時展現出無限的可能。然而,消費者在選擇食品及健康補充品時,應對這些信息持有懷疑的態度。當我們在尋找治療方案或健康提升的途徑時,這些植物的提取物是否真能成為我們期望的答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