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手術是一種胸腔手術,涉及對肺組織的修復或切除,適用於治療從肺癌到肺動脈高壓等多種疾病。常見的手術包括解剖性和非解剖性切除、胸膜固定術及肺移植等。儘管肺部手術的記錄可以追溯到古典時期,但如今如視頻輔助手術(VATS)等新技術仍在不斷發展。
最早的肺部手術書面記錄出自希波克拉底,他描述了一種通過引流處理胸腔膿腫的方法。隨著1909年引入正壓通氣技術,胸腔手術變得更加可行,此技術使得外科醫生能夠在開胸操作中避免缺氧,大幅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這一技術目前與雙腔氣管插管相結合,隔離受影響肺部的通氣。
20世紀進一步創新了多種新手術,如1933年Evarts Graham首次實施的肺全切除術。
在微創肺部手術方面,1910年由漢斯·克里斯蒂安·雅各比努斯開發的胸腔鏡檢查術為突破。胸腔鏡檢查術之後被外科醫生用來執行不需要開胸的胸腔手術,然而,開胸術仍然是一種常用的方法,用於進入胸膜腔。
在1940年代結核病化療技術出現之前,這種疾病通過「塌陷療法」治療。這種方法旨在創造人工氣胸,讓受感染的肺部獲得休息以限制感染擴散並加速癒合。不過,塌陷療法的創傷性及抗結核藥物的發現使其逐漸被淘汰。
肺癌可分為兩大類:非小細胞肺癌(NSCLC)和小細胞肺癌(SCLC)。非小細胞肺癌是較常見的一類,包括鱗狀細胞癌、腺癌和大細胞癌。對於I期到III期的非小細胞肺癌,手術切除是治療的主要方法,而IV期則主要是緩和治療。
氣胸,即塌陷肺,是指肺部之外的胸膜腔內積聚空氣。根據病因,氣胸可分為自發性、外傷性和醫源性。自發性氣胸進一步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前者發生在無臨床肺病的人群中,而後者則作為已有肺病的併發症而發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組導致氣流阻塞的疾病,因此造成呼吸問題。COPD包括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
囊性纖維化是一種由基因突變引起的疾病,導致細胞內外的鹽和水運動缺陷,可能在肺部等體內管道形成粘稠的粘液。
肺動脈高壓通常由心臟到肺部的血管過高的壓力造成。肺動脈的血管壁肌肉增厚是肺動脈高壓的一個明顯特徵,治療方法包括氧療和減少腫脹的藥物,但在某些極端情況下,可能需要進行肺移植。
特發性肺纖維化會導致肺部纖維化,從而引起呼吸困難。該病的確切成因仍不完全清楚,但預防措施包括戒煙和適量運動等。常用的藥物如pirfenidone和nintedanib主要用來降低肺部纖維化率,肺移植在某些情況下有效,但需要有健康的供體肺可用。
解剖性切除是指根據肺的葉或段解剖學進行的肺組織部分切除,常用於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手術前的評估包括通過胸部CT掃描和PET掃描進行癌症分期,隨後評估肺活量和心臟功能,以確定可以安全去除的肺部組織量。切除後,會將支氣管末端壓力測試以檢查有無漏氣。
肺全切除是指切除整個肺部。由於此手術潛在的高併發症與死亡率,適應症仍有爭議,然而,肺全切除術仍被用於大型和位於肺部中央的腫瘤。
葉切除是指切除五個肺葉中的一個,這是對於大多數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標準手術。手術技術根據切除的肺葉而有所不同,但大致流程相似。
段切除是指切除支氣管肺段,通常涉及兩個相鄰段的切除。與葉切除相比,此程序在對於一級A期,腫瘤直徑≤ 2 cm的患者有更高的存活率。
非解剖性切除是指不拘泥於肺葉或段解剖學進行的肺組織切除,常用於治療各種肺部疾病。
楔形切除是指非解剖性地去除肺部一個小三角形組織的手術。此手術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有效性存在爭議。
儘管肺部手術被認為是一類侵入性操作,可能引發各種副作用,但新技術如視頻輔助手術(VATS)提供了微創的解決方案。然而,隨著機器人手術技術的進步,外科醫生能獲得更高的精確度及三維視野,進一步改善了肺部手術的效果。隨著技術的發展,未來肺部手術的可能性無限,這是否意味著每位患者都可以獲得量身訂做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