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是一種攻擊免疫系統的逆轉錄病毒。雖然目前尚無治癒或疫苗,但隨著抗逆轉錄病毒療法的發展,HIV已成為一種可以管理的慢性健康狀況。這項治療不僅能延緩疾病進展,還使感染者能夠過上健康的生活。實施治療後的HIV陽性者可以期待過上正常人生,甚至可在病死時仍攜帶病毒。隨著抗HIV藥物的持續使用,病毒量可以達到不可檢測水準。
有效的HIV治療被認為是一項終生的藥物方案,將病毒抑制到不可檢測的程度。
無論如何,若不接受治療,HIV可能導致一系列疾病,包括獲得性免疫缺陷症候群(AIDS)。因此,對HIV陽性者而言,進行早期檢測並及時開始治療至關重要。沒有效果的治療,感染者的生命預期約為11年。
HIV主要通過無保護性行為、受到污染的針頭或輸血,以及母親對子女的垂直傳染而傳播。但某些體液如唾液、汗水和眼淚,並不會傳播病毒。對於防止感染的措施包括安全性行為、預防性用藥(PrEP)、及時處理接觸後的情況(PEP),治療已感染者,以及提供針頭交換計劃。
無論經歷何種接觸,HIV的傳播風險與病毒載量有密切關係,早期介入可以顯著降低感染者及周圍人的風險。
急性HIV階段是指感染後的最初數周,部分人可能會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這一階段通常在感染後2到4周內發生,但並非所有人皆會明顯感受到症狀。該階段的症狀包括發燒、大量淋巴結腫大、喉嚨發炎和皮疹等。
初始症狀消失後,感染者進入臨床潛伏期。這一階段平均持續約8年,可能出現少量或幾乎無症狀,但隨著時間推移,一些人會表現出發燒、體重下降、腸胃問題等症狀。
當CD4+ T細胞數量低於200細胞/μL或發生特定與HIV相關的疾病,則被診斷為AIDS。此階段的感染者由於免疫系統嚴重受損,實現了各種疾病,包括某些癌症在內的機會性感染的風險急劇增加。
自20世紀80年代被認識以來,HIV/AIDS不僅是一個健康問題,還引發了廣泛的歧視和社會爭議。全球每年仍有大量死於與HIV相關的疾病。2023年約有630,000人因HIV相關病因死亡,並且全球仍有近4000萬人生活在HIV的陰霾之中。
HIV/AIDS已然成為一場全球性的大流行,讓我們重新思考這一疾病所帶來的社會、經濟及健康挑戰。
國際醫療和政治界已開始聚焦於找到HIV/AIDS的根本療法。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及比爾與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已承諾投入2億美元,致力於發展全球性的治療方案。各種研究和慈善活動正致力於使HIV成為可治療的疾病,努力向真正的、長久的解決方案邁進。
隨著對疫苗和新療法的持續探索,未來的日子裡,我們能否期待HIV終將不再成為影響人類生活的重大威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