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電子騷擾的概念逐漸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自稱為「目標個體」(TIs)的人士,雖然在許多專業人士的眼中被視為神經症或精神病患者,但他們卻在絕望中尋找真相和正義,並相信自己正遭受來自未經證實科技的迫害。
許多人相信有惡意的個體正在透過電子設備將聲音和思想傳送到他們腦中,進而影響到他們的身心狀況。
這種情況通常與政府或犯罪集團相關聯,TIs聲稱他們的迫害者使用電磁輻射、雷達及監視技術來實現他們的目的。這些個體的共同經歷包括聽到有人在耳邊叫他們的名字,並討論他們的個人生活,甚至能感受到像是燒灼的身體感覺,總體上讓他們倍感困惑和無助。
專業人士一再指出,這些經歷往往源自妄想性疾病或精神病,但TIs卻堅持他們的遭遇是真實的。
例如,心理學家洛琳·謝里登(Lorraine Sheridan)曾在《法醫精神醫學與心理學期刊》上共同撰寫了一項關於幫派監視的研究,指出TIs的現象可以理解為有偏執症狀的個體,在探索這種現象時將自己視為受害者。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目前全球有超過一萬人自稱為TIs,這一數字顯示出這一群體並不孤單。
在此類現象中,許多信奉者甚至走向極端行為,甚至成為槍擊事件的主謀。2013年,Fuaed Abdo Ahmed在路易斯安那州的Tensas State Bank挾持人質,最終導致兩人遇難並自盡,其後經調查發現他罹患偏執型精神分裂症,堅稱其前女友的家庭在其頭部植入了「麥克風裝置」。而2013年9月,亞倫·亞歷克斯(Aaron Alexis)在華盛頓海軍工廠隨身攜帶霰彈槍開火,造成12人死亡,警方最終也將其判定為有妄想的精神障礙個體,認為他受到「極低頻電磁波」的控制。
「我們應該把T.I.這一現象視為偏執症狀的展現,這種現象背後隱含的心理狀態需要適當理解。」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說法,這些故事與外星人綁架的敘述頗為相似。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這樣的案例直到最後仍能在法庭上獲得某種程度的支持。除了已提及的案件,邁克·貝克(Mike Beck)等人在多次申訴中堅稱自己的帕金森氏症是由電子騷擾所導致,而國安局(NSA)也曾表示,對於某些關於微波武器的指控並無法找到證據。
隨著這種信念的擴散,許多支持和倡導社區相繼成立。網上出現了一些以電子騷擾為主題的支持小組,這些小組有時能夠提供心理支持,也促進了彼此間的互助,然而醫學專家指出,這些網站反而可能加劇他們的精神問題。
專家表示,「這些網站上的內容往往強化了他們的偏執念,對於尋求幫助的人來說未必是好事。」
這樣的情況下,許多自稱為TIs的人士採取了行動,試圖揭露所謂的精神控制和其他指控的武器。過去,前美國國會議員丹尼斯·庫辛奇曾為此推動立法,叫停「心理武器」相關研發,這也反映了這個群體所面對的真實困境。
最終,我們不禁要思考,技術發展的邊界應當如何劃定,以免讓人類心理面臨越來越多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