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汽車工業是該國最大的雇主之一,2016年的勞動力達857,336人。這個遺產讓德國成為現代汽車的發源地,也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競爭力和創新的汽車產業之一。在全球汽車製造中,德國名列第三,總車輛生產順位第四,2017年的年產量接近六百萬輛,佔歐盟市場的31.5%。德國設計的汽車獲得「歐洲年度汽車」、「國際年度汽車」和「全球年度汽車」的獎項次數居各國之冠,其代表作如Volkswagen Beetle(甲殼蟲)和Porsche 911也在「世紀汽車」評選中分別位居第四和第五。
汽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當時的先驅如卡爾·賓士(Karl Benz)和尼古拉斯·奧托(Nicolaus Otto)在1870年代末開發了四沖程內燃機。賓士將他的設計安裝於一輛馬車上,這一創新催生了現代汽車。到了1901年,德國每年約生產900輛汽車。1926年,戴姆勒-賓士(Daimler-Benz)由卡爾·賓士和戈特利布·戴姆勒的前身公司合併而成,改名為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成為當時汽車製造業的佼佼者。
「德國汽車工業的理論與實踐在1920年代逐漸成熟,但隨著經濟的不景氣,行業遭受重創。」
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A·布雷迪(Robert A. Brady)詳細記錄了影響德國汽車產業的理性運動,然而在1918至1933年的魏瑪共和國末期,該行業狀態不佳。這種緩慢的發展讓市場空間被美國大型汽車製造商如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和福特汽車(Ford Motor Company)佔據。這些公司在德國市場上的佔有率增長,尤其是通用汽車於1929年收購了德國公司Opel。
全球經濟在1930年代大蕭條期間崩潰,德國的汽車工業陷入了嚴重的危機。在20世紀20年代曾有86家公司存在的德國汽車工業,到大蕭條結束時僅剩12家幸存者,包括戴姆勒-賓士、Opel和福特的科隆工廠。1932年,德國的四大主力汽車公司—霍赫(Horch)、DKW(Dampf Kraft Wagen)、萬德勒(Wanderer)和奧迪(Audi)組成了名為「汽車聯盟(Auto Union)」的聯合體,成為德國從經濟危機中復甦的主要推動力。
「1933年納粹黨上台後,德國汽車工業迎來重大的政策改變,标志著全國汽車工業的政策重塑。」
隨著納粹黨上台,推出了「機動化(Motorisierung)」的政策,這被希特勒視為提升民生的重要手段。這促成了主要高速公路的建設,並進一步發展了大眾汽車計劃,旨在設計和製造一款又結實又便宜的「人民汽車」,而這款汽車最終形成了1937年推出的Volkswagen Beetle。
二戰結束後,大多數汽車工廠都遭到摧毀或嚴重損壞,東德也在蘇聯的控制下,許多機器被拆解並運回蘇聯作為戰爭賠償。雖然Volkswagen在戰後巨大的威脅中繼續生產,但面對殘酷的競爭,其他廠商如梅賽德斯-賓士和寶馬等也開始重建工廠,逐漸恢復生產。到1955年,Volkswagen生產的甲殼蟲達到一百萬輛的里程碑,並於1965年突破一千萬輛。
「二戰的創傷並未抑制德國汽車工業的重生,反而成為新的起點。」
隨著時間的推移,德國的汽車品牌不斷推陳出新,面對70年代進入的經濟困境,Volkswagen換新籌碼,推出了Passat及Golf等新型后驅小型車,這對整個市場造成了顛覆性影響。1980年代,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不斷推出新款車型,改變了消費者的選擇。
到21世紀,德國汽車工業持續擴張,BMW和戴姆勒等公司通過國際併購和技術創新,不斷在市場中提高競爭力。Volkswagen集團通過全資收購Porsche,深度整合旗下品牌,劍指高端市場。隨著電動汽車和新的移動技術興起,德國汽車廠商如Tesla進一步鞏固其電動汽車的市場地位。
由於德國的汽車產業在全球的影響力日益增強,可以想見,未來隨著行業的持續變化,這些歷史悠久的品牌將如何在改革中再次面對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