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家庭支持的概念由來已久,涉及有殘疾成員的家庭,無論是兒童、成年人,甚至是父母。這種支持形式可分為「非正式的支持」,例如鄰居和朋友的援助,及透過專業機構提供的「付費服務」。這些服務範圍廣泛,包括特殊需求的學校服務、暫息照護、專業的兒童照護,甚至是現金補助和稅收減免。隨著時間的推移,家庭支持服務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擴展,各國因應不同人群的需求而展開相應政策。
家庭支持服務已被認為是維持家庭穩定的重要方式,其背景在於一系列家庭中心的政策和服務發展。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是美國家庭支持服務發展的關鍵時期,由於父母的強烈倡議,特別是父母對照顧殘疾兒童的需求,促使了這些服務的成形。在新罕布什爾州等地,家長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出現,開始為家庭構建更好的支持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對於家庭支持的認知逐漸深化,這種支持被認為是幫助家庭減輕壓力的根本途徑。
進入1980年代,紐約等州已建立了多個家庭支持計劃,這些計劃以靈活和個性化為主要特徵,致力於為家庭提供適當的支持服務。此外,針對殘疾兒童的專業服務也陸續出現,這不僅為家長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也促進了兒童在社區的融入。
很大一部分家庭報告說,通過家庭支持服務,他們在照顧殘疾成員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減輕的壓力和增強的信心。
1985年,西奈大學的人力政策中心獲得了一項為期三年的社區整合計劃,這引發了對於家庭支持的全國關注。這項計劃在全國範圍內識別了多個州的現金補助計劃,使得家庭支持得以更為廣泛地推廣和應用,為不同需求的家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和資訊。
家庭輔導的目的在於強化家庭內部的溝通,透過專業的輔導師協助,家庭成員能夠有效地面對問題,增強彼此間的信任和支持。無論是因為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問題、成癮問題,還是因為其他導致家庭緊張的因素,專業的輔導可以成為解決矛盾的出路。
家庭支持的理論基礎主要涵蓋家庭系統理論、生態學和社區支持理論等。這些理論強調了家庭的中心性、參與決策的重要性,以及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必要性。隨著社區整合的推進,家庭支持的方向越來越傾向於功能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進入1990年代,家庭支持服務在智力殘疾的領域中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支出數據顯示,對於家庭支持的資金仍然相對不足,未來的發展需要持續關注家庭的需求和經濟支持的合理配置。
當前的家庭支持服務逐漸涵蓋到多樣化的人群,包括跨國家庭、LGBTQ+家庭及老年家庭等,這些需求的變化挑戰了傳統的支持模式,要求政策制定者能夠更靈活地調整服務方向以滿足不同家庭的需求。
當代家庭支持已經不再局限於某一特定群體,而是向所有有需求的家庭伸出援手,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
在這樣的背景下,家庭支持服務有望繼續擴展並深化,未來如何進一步強化這些支持以促進整體社會的和諧發展,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