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物醫學和材料科學的前沿,納米孔技術無疑是近年來一項最引人注目的創新。納米孔,顧名思義,是直徑在納米級別的小孔,這些微小的孔洞不僅存在於天然的蛋白質中,也可由合成材料如矽或石墨烯製成。這一技術的實現為我們提供了檢測單個分子的全新途徑,並為生物醫學的多項應用鋪平了道路。
納米孔的檢測原理基於在能夠施加電壓的絕緣膜中監控通過納米孔的離子電流。
當納米孔的尺寸達到分子級別時,像DNA這樣的分子通過它會導致“開放”電流水平的中斷,從而產生所謂的“穿越事件”信號。例如,當單鏈DNA或RNA分子通過直徑為1.5納米的α-溶血素通道時,會造成約90%的電流阻塞(在1 M KCl溶液中測量)。這項技術甚至被比喻為對更小粒子的庫爾特計數器。
有機納米孔通常是由蛋白質形成的孔洞。這類孔的特徵是如同蘑菇形蛋白質分子一樣的中空結構。常見的孔形成蛋白包括α-溶血素、氣溶膿素和MspA孔蛋白。在實驗環境中,科學家們會將單一的蛋白質納米孔插入脂質雙層膜中,進行單通道電生理學測量。
這項技術不僅對分子有選擇性,還能精準區分分子大小,這使得它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具備了無限可能。
除了在納米孔的測試中,有機納米孔還能幫助監控細胞的生理狀態。一個例子就是大鼠胰腺細胞的微膠囊,在這些微膠囊中,細胞在完全隔離的情況下通過納米孔獲取營養並釋放胰島素,這項技術的潛力在於能夠替代功能不全的胰島素分泌細胞,並且不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這對糖尿病患者是一個重大突破。
相較於有機納米孔,無機納米孔通常是用矽氮化物等固態材料製成的。其中,玻璃納米孔是通過激光輔助拉拔技術得到的。這類納米孔的製造技術多樣,包括離子束雕刻、介電故障和電子束曝光等。最近,石墨烯的應用引起了科學界的廣泛關注,其作為納米孔感測器的性能正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
石墨烯作為納米孔材料的潛力無限,其可變的孔徑使得針對不同大小顆粒的探測變得可行。
例如,方形石墨烯納米結構的出現,為建造可變孔徑的設備提供了可能性。此技術不僅提升了對粒子檢測的準確性,還大幅改善了背景電流的匹配,使得納米孔檢測變得更加高效。在這一領域,Izon Science Ltd.開發的可調納米孔檢測系統無疑是業界的一大創新也引領了商業化應用的潮流。
納米孔技術的發展使得DNA測序變得更加迅速和高效。由於DNA中的不同碱基在通過納米孔時會導致電流值的變化,這一原理促成了基於納米孔的測序技術的誕生。例如,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開發的納米孔測序設備可以通過連續的電流變化來識別DNA核苷酸,這一過程的精確性和速度皆值得讚譽。
除了DNA測序,納米孔技術還能應用於多種其他領域,包括單鏈與雙鏈DNA的分離、聚合物的長度測定等。納米孔不只是基礎生物物理學的研究工具,其在DNA-蛋白質相互作用的單分子分析和肽測序方面的貢獻越來越明顯。
納米孔技術的多樣性及其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無疑為現代科學的進步帶來了新的契機。
隨著科技的發展,納米孔技術將在未來帶來更多創新與突破。當我們面對這個充滿機遇和挑戰的領域時,我們是否能夠利用這一技術,解鎖生命科學和材料科學的更多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