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機化學中,自由基環化反應是一種重要的轉化過程,通過自由基中間體產生環狀產品。該過程通常可以分為三個基本步驟:選擇性自由基生成、自由基環化以及將環化生成的自由基轉化為最終產物。在這些環化反應中,如何控制每一步驟的速度和選擇性,仍然是受到廣泛關注的研究課題。
自由基環化反應通常產生單環或多環的產品,因其為分子內部變化,反應的快速性和選擇性往往十分明顯。這些反應的選擇性自由基生成可以在多種功能團附著的碳原子上實現。使用的試劑繁多,且這些反應一般在溫和的條件下進行,對功能團的耐受性高。
固有於自由基中間體的非帶電特性,使得這些反應條件往往較為溫和,並且允許一系列不同的溶劑使用。
自由基環化步驟一般涉及自由基對多重鍵的攻擊,此步驟完成後,生成的環化自由基會經過捕獲劑的作用、斷裂過程或電子轉移反應而被消耗。五元和六元環是這類反應中最常見的產物,形成小環和大環則相對少見。有效的自由基環化需要滿足三個條件:必須有選擇性生成自由基的方法,環化速度必須快於捕獲初生成的自由基,所有步驟必須快於不希望發生的側反應,如自由基再結合或與溶劑反應。
由於多種自由基生成和捕獲試劑的存在,確定一個單一的主流機制並不現實。然而,一旦生成自由基,它可以以分子內的方式與多重鍵反應,形成環化自由基中間體。這些反應可以分為“外環”和“內環”攻擊:
外環攻擊指的是反應後自由基位於環外,而內環攻擊則指自由基位於新形成的環內。
在許多情況下,外環環化相對於內環環化更受青睞。基團的存在會影響這些過渡狀態的穩定性,進而對反應位點的選擇性產生深遠的影響。以2位碳基團為例,其能夠促進6-內環的閉合,而1,2、1,3和1,4等位碳基團則更有利於5-外環閉合。
自由基環化的立體異構選擇性往往很高,主要取決於反應時的過渡狀態。欲提高反應的立體選擇性,可將取代基位於過渡狀態的擬平衡位置上,從而獲得cis或trans型產物。對於含有立體中心的底物,自由基與多重鍵之間的立體選擇性亦可相當明顯。
利用金屬氫化物(如錫、矽和汞氫化物)生成自由基是常見的方法,但這一方法的主要限制是初步生成的自由基可能被還原。斷裂法則藉由將連鎖試劑納入底物內來避免此問題。與此同時,原子轉移方法利用的是從三級起始材料轉移一個原子至環狀自由基的過程。這些方法通常使用少量的弱試劑,有效防止因使用強還原劑而造成的問題。
通常來說,通過自由基環化生成小環並不容易。儘管如此,若能夠在再開環之前捕獲環化自由基,則還是有可能形成小環。此外,自由基環化還可以生成多環和大環,這些過程中環的選擇性和產量都是可以控制的。
與陽離子環化相比,自由基環化避免了與瓦根-梅爾溫重排相關的問題,也不需要酸性環境,且能夠進行動力學控制,相較之下,陽離子環化則通常是熱力學控制。自由基環化的速度相比陰離子環化通常要快得多且避免了β消除側反應。然而,與這些方法相比,自由基環化的主要限制在於其潛在的側反應。
自由基反應必須在惰性氣氛下進行,因為分子氧是一種三重自由基,會干擾自由基中間體。由於多種過程的相對速率對反應影響重大,濃度需要謹慎調整,以優化反應條件。反應通常在高鍵離解能量的溶劑中進行,例如苯、甲醇或苯基三氟化物等。即使是在水相條件下進行也可接受,因為水的O-H鍵具有較強的鍵離解能。
一個典型的操作程序是將溴醛酯、AIBN和三辛基氫化亞錫的混合物在干燥苯中回流處理一小時,然後通過色譜分離出所需產物。此反應能夠在保持高收率的情況下合成目標化合物。
自由基環化的過程展現了化學反應中精妙的控制,令人著迷的是,它們是如何在微觀層面上實現如此高的選擇性和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