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是一種主要用於影響或說服觀眾以推進議程的溝通方式。這常常不是客觀的,可能會選擇性地呈現事實,以促進特定的綜合或觀感,或者使用情感化的語言,從而產生情緒而非理性的回應。自從20世紀以來,宣傳這個英文字眼逐漸與操控性方法聯繫在一起,但歷史上,宣傳一直是一個中立的描述術語,用於指任何推廣某種意見或意識形態的材料。
歷史學家阿瑟·阿斯平爾曾觀察到,當報紙在18世紀末開始扮演政治生活中重要角色時,人們並不期望它們成為獨立的信息機構,而是認為它們應當促進其擁有者或政府贊助者的觀點。
隨著技術的進步,傳播宣傳消息的媒介變化多端,從畫作、漫畫、海報、傳單、電影到網絡等,一應俱全。在當今數位時代,尤其是在計算宣傳中,機器人和算法被用來操控公共意見,創造假消息或有偏頗的報導,並透過社交媒體進行擴散。
宣傳這個詞源於拉丁文,意為"擴散"或"繁衍"。最初是指1622年天主教會的宣教機構"傳播信仰的會議",旨在宣揚信仰的活動。自1790年代以來,這個詞也開始用於世俗活動的宣傳,隨著時間,這個詞在英語中漸漸獲得了貶義,尤其是在政治領域。對於其他語言,宣傳這個詞的內涵往往更加中性或正面。
宣傳的原始形式可以追溯到可靠的歷史記錄存在之時。例如,公元前515年的《貝希斯敦刻石》被大多數歷史學家認為是宣傳的早期實例。在古羅馬的內戰期間,奧克塔維安和馬克·安東尼相互指責分裂、殘酷和無能,這些攻擊性言辭成為形塑當時公眾意見的重要工具。
十字軍東征期間,宣傳常用來影響對宗教問題的看法,特別是天主教與新興的基督教派別之間的分歧。宗教與宣傳之間的關係十分密切,因為各種信仰均試圖借助宣傳來增強信徒的凝聚力。
在20世紀,隨著媒體的大眾化,宣傳開始大規模展現出其威力。哈羅德·拉斯維爾描述宣傳為"意見或行動的表達,目的是影響其他個人或群體的看法或行動,並通過心理操控達成預定的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宣傳被廣泛應用,成為政府塑造公眾意見的基本工具。在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及其他國家利用宣傳進一步強化自己的統治,名義上為了民族的團結與勝利,實則進行思想控制和社會操控。
透過電影、廣播等影響力工具,豐富的宣傳材料越來越受到政府的重視。納粹德國的“公眾啟蒙與宣傳部”就是專門負責這項工作的機構,其部長喬瑟夫·戈培爾稱,道德與意識形態的控制已經超越了傳統的政府溝通,轉化為一種對大眾心理的駕馭。
冷戰期間,西方與蘇聯利用電影、電視和廣播等多種媒介在各自身上進行宣傳,目的是影響公眾心理,爭取第三世界國家的支持。美國的中央情報局,經由秘密部門散發數以萬計的書籍來倡導反共主義和西方價值觀。
在古巴革命中,卡斯特羅強調了宣傳的重要性。在越南戰爭期間,宣傳被廣泛運用,兩方均利用宣傳來控制公眾意見,並界定誰為“敵人”。這些行為使各方的認知進一步對立,加劇了社會的緊張關係。
宣傳的手段與技術千變萬化,從簡單的語言到複雜的心理操控,無不反映出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需求。
在現代,對於宣傳的理解分歧明顯,部分學者認為宣傳的道德性取決於其意圖和背景,而其他學者則堅持將其視為本質上不道德的行為。如今,無論是宗教還是政治,宣傳的手段與手法仍然在不斷演變。
不過,在許多社會期間,對宣傳的懷疑並未減少,隨著人們對假消息和輿論操控的警惕性增加,宣傳的使用必然引發更多的討論和審視。人們是否能夠在這信息過載的時代裡,明辨什麼是真,什麼是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