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是一種具自推進飛行能力的空中遠程武器,通常由推進劑、噴氣引擎或火箭發動機驅動。
在歷史上,「導彈」這個術語最初是指任何被投擲、發射或推進至目標的投射物。然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導彈逐漸演變成更為精確和高效的武器系統,影響了現代戰爭的模式。
導彈的前身火箭,早在十世紀就被中國用作箭矢的推進系統。隨著時間的推移,火箭技術在中國、韓國、印度和歐洲逐漸發展,形成早期的武器。在十八世紀,印度的邁索爾王國及馬拉塔帝國使用鐵製火箭對抗英國,後來這一技術發展成康格里夫火箭,並在拿破崙戰爭中使用。
二戰期間,德國開發的V-1和V-2導彈標誌著導彈的首次實戰運用,這些早期導彈採用了機械自動駕駛,沿著預選路徑飛行。
在冷戰期間,隨著核武器的出現,各國都開始競相發展更快、更準確、適應範圍更廣的導彈技術。導彈發展不再是只有個別國家的專利,而是成為全球各大國軍事情勢中的重要一環。
導彈系統通常由五個主要組成部分構成:目標定位、導引系統、飛行系統、發動機以及彈頭。每一部分都對導彈的成功發射及命中精度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導彈的導引系統通常會分為三個階段:發射、中途和終端,這些階段可能使用同一或不同的系統進行導引。導引方式主要可以分為主動、自動和被動:
在主動導引系統中,導彈攜帶所需的設備來發射照射目標的輻射並接收反射能量。一旦啟動,導彈便可自主導向目標。
相較於主動系統,半主動系統則需依賴發射平台持續輔助,這使得導引過程更加依賴外部的支持。在被動系統中,導彈完全依賴目標提供的信息以指導自己的航向。
導彈的發動機是驅動其運行的核心,其性能對於導彈的速度和射程至關重要。大多數導彈使用固體燃料,這種燃料相對維護簡單並能夠實現快速部署。較大型的導彈則多採用液體燃料,這需更多的複雜系統來確保安全與穩定。
導彈的彈頭提供了其破壞性力量,能夠攜帶各種類型的武器,包括戰術核彈和化學武器,甚至是生物武器。
導彈依照多種參數進行分類,包括類型、發射平台、目標、射程及導引系統等。導彈主要分為戰略系統和戰術系統:
戰略導彈一般被分為巡航導彈與彈道導彈。彈道導彈在發射時由火箭驅動,在到達目標時通常會進入無動力下落階段,而巡航導彈則是持續由噴氣引擎提供推動,飛行更為平坦且持續。
戰術導彈系統則是短程的導彈,通常用於對特定小範圍內的打擊,可能攜帶常規或核彈頭。導彈的發射平台和目標會影響其功能與運用,涵蓋空對空、空對地、反艦導彈等多種形式。
反艦導彈專為對抗大型軍艦而設計,其中許多使用慣性導航及主動雷達導引系統。
儘管導彈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武器的破壞力大增,卻也帶來了全球範圍內的擴散威脅。多個國際條約與規範努力控制具大範圍打擊能力的導彈擴散,包括1987年的導彈技術管制制度。
隨著超音速滑翔飛行器、自衛導彈及雙用途導彈的逐漸推出,導彈技術及其應用的安全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在這樣的背景下,全球和平的維護需要怎樣的戰略思考和技術進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