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對抗技術(ECM)是現代軍事作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用於抵抗敵方的探測系統,也能顯著提升己方的生存能力。從航空器到艦艇,甚至是坦克,這項技術已經在多個軍事單位中發揮了關鍵作用。
電子對抗技術的主要目的是干擾敵方的通信,迷惑敵方的目標定位,從而有效保護自身的軍事資產。
電子對抗技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4年俄日戰爭,那時俄方首次採用無線電干擾來破壞日軍的溝通。此後,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方都開始使用更先進的電子對抗技術。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電子對抗的範疇已擴展至雷達干擾和虛假信號的發送。
雷達電子對抗主要包括不同的干擾技術。這些技術不僅能夠隱藏實際目標,還可以使假目標顯得更為誘人。常見的雷達干擾方法包括:
干擾技術的運用,使得敵方難以獲取準確的目標信息,對提高作戰存活率至關重要。
通信電子對抗又稱為無線干擾,通常是通過故意發射信號來干擾敵方的通訊系統,從而減少敵方的信號強度。這些技術對於保護軍隊的指揮和控制系統非常重要,並且能有效干擾敵方的指揮鏈。
幾乎所有現代軍事單位在某種程度上都實施了電子對抗,尤其是航空器作為電子對抗的主力軍,其能夠掃描更大範圍的地面。有效的電子對抗可以阻止敵方的搜索雷達跟蹤,或防止地對空導彈和空對空導彈的瞄準。
航空器的電子對抗技術可分為可安裝在機翼下的掛艙或系統嵌入於機體中。
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的電子對抗系統將更加高效。例如,下一代干擾器的研發旨在取代現有的AN/ALQ-99系統,能提供全方位的防護。此外,DARPA的精確電子戰計畫希望能夠同步多個輕量化的空中干擾裝置,以避免對非目標的干擾。
船艦的電子對抗系統,如雷神公司的SLQ-32,能夠提供關於導彈的警告、識別及定位信息。這些系統除能抵抗導彈外,還能提升船艦的生存能力。艦載系統早已隨科技發展而進化,現在的驅逐艦和航母都裝備有先進的電子對抗設備。
電子對抗的應用並不僅限於雷達系統。紅外尋標系統可透過發射燒焊彈和其他紅外對策來干擾,聲學探測技術則可利用噪音發生器進行干擾以保護潛艇和船艦。
電子對抗技術在不同軍事單位中的應用展示了其在現代戰爭中的關鍵地位。隨著技術的快速進步,未來的電子對抗系統將會更加先進,並可能改變戰場的面貌。的確,這種技術的廣泛應用不禁引人深思:隨著電子戰的興起,傳統的作戰概念是否也需要隨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