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硅到芯片:你知道半導體如何一步步製造出來嗎?

半導體裝置製造是一個複雜的過程,負責生產多種晶片,包括微處理器、微控制器以及記憶體模組。在這個過程中,電子電路逐步形成在通常由純單晶矽製成的晶圓上。儘管矽是最常用的材料,但許多特殊應用使用各種化合物半導體進行生產。

半導體製造的關鍵在於一系列的光刻、物理和化學處理步驟,如熱氧化、薄膜沉積、離子植入和蝕刻等。

這些過程在高專業的半導體製造廠內進行,這些工廠通常被稱為「晶圓廠」。在晶圓廠的中央,是潔淨室,這是確保產品質量的最重要環境之一。在現代半導體裝置的生產中,例如14/10/7納米技術,生產過程通常需要長達15週的時間,11到13週則是業界的平均生產周期。

生產過程幾乎完全自動化,專用的自動物料搬運系統負責將晶圓從一台機器運送到另一台機器。晶圓上通常有多個晶片,這些晶片被稱為「晶粒」,在完成後的晶圓上用晶粒切割過程分開,以便進一步的組裝及封裝。在最終產品之前,晶圓以特殊密封的塑料箱稱為FOUPs(晶圓盒)運送。這些FOUPs內部保持氮氣氛圍,以防止銅在晶圓上氧化,因為銅是現代半導體內部連接的材料之一。

晶圓加工設備和FOUPs內部的環境被稱為微環境,這有助於提高良率,即晶圓上能正常工作器件的數量。

這個微環境是通過EFEM(設備前端模塊)實現的,EFEM能從FOUPs接收晶圓並將它們引入機器中。許多機器還在清潔的氮氣或真空環境下處理晶圓,以減少污染,並改善過程控制。晶圓廠需要大量液氮來維持生產設備和FOUPs內部的氛圍,這些設備不斷地充氮。FOUP和EFEM之間可設置空氣幕或網狀結構,以降低濕氣進入FOUP的量,提高良率。

許多用於工業半導體製造過程的設備製造公司包括ASML、應用材料、東京電子和立樂研究等。制造半導體裝置的過程中,每一步的特徵尺寸是通過光刻來決定的,這意味著可以定義半導體裝置上的設計或模式。

特徵尺寸是指在半導體製造過程中可以製作的最小線寬。

特徵尺寸的測量,是基於半導體製程技術節點的最小特徵尺寸,通常以納米為單位。雖然這些技術節點的名稱最初與功能特徵尺寸並無明確關聯,但隨著時間推移,這個概念逐漸變得模糊。

歷史回顧

半導體製造技術的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1955年,由卡爾·弗羅什和林肯·德里克在貝爾實驗室的一次偶然發現,讓他們意識到使硅晶圓表面氧化的效果,這對未來的半導體技術探討具有重要的意義。到1957年,他們已經可以生產矽氧化物場效應晶體管,這被認為是平面場效應晶體管的首次產出。

隨著時間的推演,半導體晶圓尺寸也不斷增大,從1960年的25mm增至200mm,最終成為300mm的標準。這一過程促使了自動化技術的引入,並使用更高效的設備完成生產。隨著半導體市場需求的增加,製造商也開始設計更耐用的器件,以確保其在不同市場的適應性。

現代半導體裝置中的許多新技術相繼出現,包括FinFET技術,它能在22納米節點提供更高的能效和更快的性能。到2018年,出現了多種新型晶體管架構,比如GAAFET,這代表了半導體技術又一新的發展方向。

步驟清單

整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過程包含多個步驟,包括晶圓處理、光刻、離子植入、蝕刻以及封裝等。這些步驟共同構成了半導體製造的核心,並依賴於專業製造設備和潔淨環境的支持。

整個生產過程通常在晶圓廠進行,24小時高效運作,需要消耗大量的純水以確保產品的純潔度。每一塊晶圓都經過嚴格的檢測,以確保其性能達到預期要求。

在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行業裡,新的技術和材料不斷改變著半導體的未來,究竟未來的半導體行業還會帶來哪些驚喜呢?

Trending Knowledge

神秘的潔淨室:為何半導體廠房需要這樣的環境?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半導體產業已經成為全球經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製造微處理器、記憶體等電子元件的過程稱為半導體製造,這一過程不僅技術複雜,還需要具備極嚴格的環境條件。其中,「潔淨室」這一概念尤為重要,因為半導體製造對於污染物的控制要求極高,潔淨室成為了半導體廠房的核心所在。 <blockquote> 潔淨室的設計不僅是為了防止塵埃,還是為了確保所有製造過程的精確性以及
半導體製造的魔法:晶圓上如何誕生微型電路?
在當今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半導體製造技術無疑是推動行業進步的核心動力之一。從手機到電腦,從家用電器到工業設備,幾乎所有的電子產品都離不開微型電路的支持。而這些電路的誕生,正是透過一系列複雜而精緻的製造過程,在晶圓上逐步形成的。 <blockquote> 半導體器件的製造過程通常包括光刻、化學處理、熱氧化、薄膜沉積等多個步驟,這些過程逐步創造出電子電路,最終組成完整的微型電

Respon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