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78年,Pasteurella multocida首次被發現於感染家禽的霍亂病例中。直到1880年,這種細菌才被路易·巴斯德成功分離,因此得名「Pasteurella」。這種革蘭氏陰性、非運動性且對青黴素敏感的細菌,屬於Pasteurellaceae科,分為五種血清群(A、B、D、E、F),並根據莢膜組成和16種體表血清型進行分類。P. multocida不僅是家禽、豬隻和牛羊的重要病原體,更能引發人類的感染,通常源於被寵物咬傷或抓傷。
P. multocida所引發的疾病範圍甚廣,從禽類的家禽霍亂到豬隻的萎縮性鼻炎,再到牛和水牛的出血性敗血症,乃至成為人類的傷口感染主要來源。特別是在家庭寵物如貓狗的抓傷或咬傷後,P. multocida會導致迅速的軟組織發炎,通常在24小時內出現症狀。病症可表現為局部皮膚的紅腫、疼痛以及淋巴結腫大,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細菌性敗血症或腦膜炎。
P. multocida是造成犬貓咬傷後人類傷口感染的最常見病原。
P. multocida展現出了一系列的侵襲因子。其莢膜結構能有效抵抗宿主免疫細胞的吞噬,並且腳因此而獲得優勢。此外,細菌表面的一種複雜的脂多糖結構也助於其致病能力。研究顯示,P. multocida在缺乏鐵的環境下會特別活躍,表明其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
傳統的診斷方法閱於臨床症狀以及細菌培養,但由於P. multocida的脆弱特性,易於死亡而導致假陰性結果,因此分子檢測技術如聚合酶鏈反應(PCR)成為目前確認感染最迅速及準確的方法。對於治療,β-內酰胺類抗生素被認為是首選,並且在某些情況下可使用氟喹諾酮類或四環素。
由於P. multocida感染的多病原性特徵,治療通常需要針對厭氧及需氧革蘭氏陰性細菌的抗生素。
目前針對P. multocida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其致病能力的相關突變體,研究顯示這種細菌在低鐵環境下表現活躍。針對豬隻的萎縮性鼻炎的疫苗也已開發,利用P. multocida毒素的重組衍生物來進行試驗。在水中生存方面,P. multocida的生存能力受環境因子如溫度和鹽度的影響。
由於P. multocida的傳播途徑主要來自於寵物的咬傷,導致其在城市環境中成為了潛在的公共健康威脅。隨著家庭寵物業務的增長,這一問題需要越來越多的關注。除了預防犬貓抓傷傷口外,對於感染風險的認識和及時治療的重要性也需不斷強調。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有效預防P. multocida的感染成為了對寵物擁有者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