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心理醫學的演變,傳統的診斷體系如《診斷與統計手冊》(DSM)逐漸被認為無法有效解釋精神疾病的複雜性。為了找到更為科學和統一的分類方式,美國國立心理健康研究所(NIMH)推出了「研究領域標準」(RDoC)計畫,旨在以生物學為基礎,構建更為全面的精神疾病理解框架。
「RDoC 是一個試圖創建精神疾病新型分類法的努力,將現代遺傳學、神經科學和行為科學的研究方法融入於精神疾病問題中。」
RDoC的起源可追溯至2008年NIMH的戰略計劃中,該計劃呼籲「基於可觀察行為和神經生物測量的新方式來分類精神疾病」(NIMH, 2008)。這一設想反映了對目前基於症狀的診斷系統無法有效整合最新神經科學研究成果的擔憂。隨著科學研究的進展,精神疾病的表現被認為更應該被視作一系列行為和生物標記的延續,而非固定的類別。
「目前精神疾病的診斷是基於臨床觀察和患者現象學的症狀報告。然而,這一診斷系統並未反映出最新的遺傳學和神經科學的突破。」
RDoC的核心目標是探索和界定生物學和行為這兩大領域之間的連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及其運作機制。這並不是簡單的症狀列表,而是一個多維度的系統,強調行為的生物學基礎。研究者們希望能夠從多個維度進行觀察,識別出與此相關的基本行為組件,例如治理功能、情緒調節及人際知覺等,並將其與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結合。
RDoC的出現與DSM的批評相輔相成。在2013年,NIMH主任托馬斯·因塞爾(Thomas Insel)對DSM的評價引發了廣泛討論,他表示DSM的診斷方法更像是一部字典,而非一部聖經,欠缺有效性。他指出,傳統精神疾病的定義往往基於臨床症狀的共識,缺乏客觀的實驗室測量。
「患者應該得到更好的診斷標準。」
隨著對精神疾病的生物學理解逐漸深入,RDoC遵循的四大假設指出,診斷方法必須超越現有的DSM類別,因為精神障礙是一種涉及特定認知、情感或行為的生物性障礙。這意味著未來的研究將不再單純依賴傳統的臨床診斷標準,而是考慮更為宏觀的神經生物學層面。
RDoC的設計框架包括多個「領域」,每個領域下又細分為「構造」和「子構造」。這些構造不僅僅是概念上的劃分,還強調了與行為的連結。RDoC與傳統的診斷系統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採用的是「維度系統」,而非簡單的類別分類。這樣的設計使得RDoC能夠涉及更廣泛的數據來源,包括基因、分子、細胞及其在大環境下的相互作用。
「RDoC的官方文件表示,我們應通過行為與大腦的關係來開始研究,而不是從疾病定義入手。」
隨著早期數據驅動的研究,RDoC的連續性跨診斷精神病症狀可預測臨床預後,並能夠反映出基因層面的相關性。這種新方法的推動將為心理醫學的未來開啟新的視角。
因此,RDoC的革命不是僅僅為了破解目前的診斷困境,更是為未來的研究和治療提供了一條明確的出路。那麼,我們應如何進一步理解並應用這一新興的研究框架,以改善精神疾病的診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