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工尿道括約肌(Artificial Urinary Sphincter, AUS)的發展大大改善了中度至重度尿失禁患者的治療方法。這項技術的初衷是為了解決男性在前列腺手術後常見的尿失禁問題。而近年來,這種裝置的設計和技術逐漸成熟,使得醫學界對其應用的認識大為提升。本文將探討人工尿道括約肌的歷史演變、應用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並思考這一技術如何持續影響尿失禁的治療。
AUS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47年,當時Frederic Foley首次描述了一種外部佩戴的人工尿道括約肌來治療尿失禁。1972年,F. Brantley Scott及其團隊設計了現代人工尿道括約肌的前身,隨後在50年前推出了首款產品AMS 800,該裝置由三個組件組成:圍繞尿道的袖帶、插入陰囊的泵和放置於盆腔的氣囊儲存器。
AMS 800 樣式的設計使其能夠根據患者的需求來調整壓力,這一點在以後的產品中得到了延續。
2008年,ZSI 375的推出為這一領域帶來了新的變革。這是一款一體化的兩部件裝置,並且其設計有助於減少手術時間而無需進行腹部手術。這使得在進行之前的手術後,患者所需面對的手術並發症風險相對降低。同時,患者也能在術後進行調整,這一特徵對於那些尿道萎縮或尿流不佳的案例尤為重要。
根據歐洲泌尿學會的建議,AUS 主要用於治療壓力性尿失禁,特別是對於經歷過前列腺切除等手術的男性來說,這一治療方式已被認為是金標準。儘管當今還有其他新的治療選項,比如尿道埋塞注射和幹細胞療法,但在嚴重尿失禁情況下,AUS依然擁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雖然目前人們對女性使用 AUs 的數據相對不足,但某些情況下,對於有神經性疾病或先天性缺陷的女性,AUS 也被視為最後的治療選擇。
在對進行人工尿道括約肌植入的患者的跟踪研究中,成功率普遍介於61%至100%之間。根據一項系統評估,平均成功率為79%,並且患者的生活品質普遍得到改善。
調整植入裝置內的壓力對於提升患者對尿失禁的滿意度起到了關鍵作用,特別是在ZSI 375型號中。
隨著隨訪時間的延長,患者的滿意度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平均來說,73%的男性表示對植入裝置滿意,而高達90%的人在術後2至4年內感到非常滿意。
然而,人工尿道括約肌的植入並非沒有風險,可能的併發症包括尿道或膀胱損傷、持續的間歇性尿失禁、感染等。根據報告,男性的整體併發症率約為37%。此外,重做手術的比率亦在26%左右,這表明擁有經驗豐富的外科醫生對於提升成功率的重要性。
術後病人必須定期回診,並在接受任何醫療介入前告知醫生其安裝了AUS,從而降低對裝置或尿道造成損傷的風險。
從1950年代到今天,人工尿道括約肌的進步顯著提升了尿失禁患者的生活品質,並持續主導著治療的方方面面。隨著臨床技術的不斷進步,未來這項技術還將如何演變,以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