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都拉斯是中美洲受HIV/AIDS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據估計,該國成人中的HIV感染率為1.5%。自1970年代末期,HIV首次進入洪都拉斯以來,這一疫情的演變對公共健康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並引發社會、經濟及文化上的挑戰。
1998年,洪都拉斯公共衛生部門報告指出,HIV/AIDS的傳播期間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期。
1984年,第一例HIV/AIDS病例在洪都拉斯被確認,患者曾多次前往舊金山。隨後的幾年裡,幾位男性患者的病例曝光,標誌著洪都拉斯HIV/AIDS疫情的早期階段。到了1992年,洪都拉斯已經報告了100例HIV/AIDS患者,涵蓋了幾乎所有與HIV/AIDS相關的風險群體,顯示疫情的廣泛性及多樣性。
「HIV/AIDS主要以異性戀方式傳播,90%的新感染病例都與異性戀有關。」
隨著疫情的蔓延,通過賣淫、注射毒品及其他途徑,HIV在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多重傳播已成為常態。根據1998年的統計,洪都拉斯的HIV感染率在中美洲國家中最高,而到了2001年,洪都拉斯就擁有了60%的中美洲HIV/AIDS病例。
疫情的地理分佈顯示,洪都拉斯首都特古西加爾巴及聖佩德羅蘇拉的感染率最高。尤其在聖佩德羅蘇拉特大約14%至21%的人口感染HIV,這些數據顯示該地是疫情的重災區。北部沿海的加里富納族群,感染率同樣驚人,這成為公共衛生政策的挑戰之一。
「加里富納族群的異性戀傳播率與撒哈拉以南非洲相當,HIV的傳播不僅受到性別的影響,經濟、教育及社會地位皆是決定因素。」
由於性別不平等和缺乏性教育,女性的感染率逐年上升。根據UNAIDS的數據,洪都拉斯的性工作者及跨性別人士的HIV感染率高達11.9%和11.7%。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對HIV/AIDS疫情的社會認知及防治策略需要進一步加強。
在1980年代末,洪都拉斯政府首次啟動了對HIV/AIDS的防控措施,成立了全國艾滋病控制計畫(PNS),意在改善健康基礎設施和標準化治療方案。通過與多個非政府組織的合作,洪都拉斯政府在1990年代實行了血液篩檢,減少了因輸血感染HIV的案例。
「2002年至2006年間,洪都拉斯政府將HIV/AIDS視為國家優先事項,旨在減少新感染病例。」
隨著各項政策的推進,HIV/AIDS的預防和治療逐漸走上正軌,但挑戰依然存在。在2013年,仍有一半的感染者對自己的感染狀況毫不知情。
洪都拉斯於2002年才開始在公共醫療系統中提供抗逆轉錄病毒治療(ART)。雖然政府每年投入大量資金以支援ART的使用,但仍然有許多患者無法獲得所需的藥物和護理。
「儘管近年來的努力提高了治療的可及性,但在2011年仍有87%的家庭面臨食物不安全的問題,這背後反映的是社會經濟的脆弱性。」
洪都拉斯的社會運動逐漸增長,特別是在HIV/AIDS患者的權益方面。Honduran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People Living with HIV的成立,為感染者提供了發聲的平台及保護權利的空間。這些運動推動了社會對疫情的關注與資源的分配。
面對未來,洪都拉斯是否能夠克服HIV/AIDS疫情帶來的挑戰?這需要持續的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