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智力通常與其大腦的質量和體重的比例有著密切的關聯。這種關係被稱為大腦–體重比率,它預示著動物的認知能力,但並非總是準確。除了這個簡單的比率外,腦比率(encephalization quotient, EQ)則是一種考慮到動物不同體型的更複雜的測量方式。這些指標都倚賴於更深入的生物學和演化學來解釋動物行為和智能的差異。
“大腦大小通常隨著身體大小的增加而增加,但這一關係並不是線性的。”
在動物界中,大型動物通常擁有較大的大腦,但這並不意味著其智力一定更高。一些小型哺乳動物,例如老鼠,其大腦與體重的比率可能與人類相似,而大象的比例卻相對較低。這表明,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大腦大小更能反映動物的行為複雜性。
對於冷血與熱血動物之間的大腦重量和身體重量的關係來說,研究結果顯示兩者存在完全不同的線性函數。冷血動物通常擁有比同體型熱血動物小得多的大腦。然而,如果考慮到大腦的代謝,熱血和冷血動物之間的大腦與身體的關係會變得相似,絕大多數動物都使用約2%到8%的基礎代謝率供應給大腦和脊髓。
“海豚擁有所有鯨目動物中最高的大腦與體重比率,而樹鼩則是所有哺乳動物中比例最高的。”
研究顯示,某些物種的智能表現也反映了它們的大腦結構差異。例如,在鳥類中,鸚鵡、烏鴉和喜鵲的腦體比率最高。某些無脊椎動物如章魚和跳蛛也被認為擁有高智力,這使它們在動物智能的比較中佔有一席之地。
此外,樹鼩的腦體比率甚至比人類還要高,約占其體重的10%。這暗示著隨著動物的體型增大,相對的大腦與體重比率往往會降低。這種現象能夠被一種簡單的生物學模型所描述,該模型暗示著大腦的增長程度低於其餘身體的增長。
“一些研究者因此更喜歡使用去除脊髓重量後的腦重來預測智能,而不是僅僅依賴傳統的大腦–體重比率。”
然而,這種比率的可靠性並不總是得到支持。新的研究表明,在非人類靈長類動物中,整體大腦大小可能更能反映其認知能力。這意味著,純粹依賴腦體比率可能會忽略其他影響因素。例如,人類的腦體比率因年齡或體重而有所變化,這也影響了其預測準確性。
針對哺乳動物智力的研究顯示,腦體比率在食肉類動物的問題解決能力的變異性預測中則表現出色。而在面對包括海洋哺乳類在內的其他動物群體時,考慮到體型的不均質性,使用精瘦體重作為計算的基準可能會更為有效。
“最近的討論強調了動物生態位的重要性,可能比演化家族更能決定大腦的發展程度。”
這些發現提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在不同的環境和生態系統中,什麼樣的特徵會促進動物智力的進化?而這是否意味著,未來的研究能夠揭示更多關於動物智能的奧秘和未被探索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