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英國人是指來自撒哈拉以南非洲或加勒比海的多民族英國人群體。這一術語在20世紀60年代首次出現,主要為了描述來自英國西印度群島的黑英國人,尤其是所謂的「溫德魯斯一代」及來自非洲的黑英國人。
如今大約3.7%的英國人口自我認同為黑色,這一比例相較於1991年的數字顯著增加,而當時的數據僅顯示1.63%的人口是黑色或黑英國人。尤其在英格蘭的大城市中,黑英國人的比例更高,近120萬居住在倫敦大區。「黑英國人」這個詞在歷史上曾承擔了多重角色,既是種族標籤,也是一種政治象徵。
「黑英國人」一詞通常用來指代來自英聯邦的黑色人群,包括來自西非和南亞的後裔。例如,1979年成立的南霍爾黑姐妹會,專門為黑色女性提供支持,且所謂的「黑色」在當時通常包括了所有非白人。
許多組織,如黑色藝術聯盟,也將「黑色」這一術語的使用範圍擴大至拉美裔及所有的難民。在20世紀70年代,隨著對種族歧視的抗爭興起,「黑色」這一術語也被用作對抗壓迫的共同標籤。
1991年的英國人口普查首次包含種族問題,而在2011年人口普查中,英格蘭和威爾斯的自我身份認同包括「黑非洲」、「黑加勒比」等選項。這樣的細分使得人們能夠更準確地描述自身的背景,隨著時間推移,「黑英國人」的定義正在不斷演變。
早在古代,北非的羅馬皇帝塞普蒂米烏斯·塞維魯就在210年拜訪過哈德良長城的記錄中出現。此後,歷史學者指出,在英國有關多元文化的根源可以追溯至其悠久的歷史,包括可能的早期非洲血統的居民。
在7世紀的英格蘭,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具埋葬於肯特郡的少女,她的DNA顯示有33%的西非血統。
16世紀時,隨著貿易路線的開展,來自西非的黑人開始進入英國,尤其是倫敦出現了幾個獨立的小商業黑人,品味獨具,受到當時社會的好奇與重視。
這呈現了英國社會對於黑人身份的模糊與包容。亨利八世的皇家隨行中,一名黑色小號手的身影歷久彌新,而英國貴族的好友們也熱衷於擁有黑人侍從。
至17世紀,隨著英國參與跨大西洋奴隸貿易,許多從事貿易的商人開始將黑人奴隸或自由人帶回英國,加拿大與美國獨立戰爭後,許多黑兵也被華麗地安置在倫敦。
儘管在英國的法律上奴隸制並不被認可,黑人仍大量存在,特別在與奴隸貿易密切相關的港口城市如利物浦和布里斯托。
隨著社會的演進與文化的交流,黑英國人在音樂、藝術和運動領域的成就日漸突出,成為英國當代文化的一部分。如今,許多人通過各種渠道榮耀與恢復黑人歷史。
黑英國人尋找過去的根源,彌補文化缺失,並以此為基礎邁向未來。
面對多元文化的融合及社會議題的推動,黑英國人的身份不僅關乎過去,更關乎未來的共同文化建設。社會各界如何理解及支持黑英國人的歷史與文化,將直接影響到多元社會未來的走向。您認為,這一群體在未來的英國社會中將擔當什麼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