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剛果(法語:Congo belge,荷蘭語:Belgisch-Congo)是比利時於1908年至1960年間在中非的殖民地,最終成為剛果共和國(利奧波德維爾)。這段歷史的變遷,從最初的剛果自由邦到比利時剛果的轉變,不僅影響了當地的政治和社會結構,更對未來的非洲獨立運動產生深遠影響。
剛果自由邦的成立是以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個人野心為基礎,這使得剛果成為他個人的私有領域。
在19世紀末期,利奧波德二世對剛果盆地的殖民擴張展現出極大的興趣。由於當時剛果仍是相對未開發的地區,利奧波德透過建立國際非洲協會等措施,開始尋求國際承認其對剛果的控制。這樣的擴張激起了其他歐洲國家的警覺,最終在1884年的柏林會議上,利奧波德成功地獲得了剛果自由邦的地位。
剛果自由邦的運營模式以極端的經濟剝削著稱,國王派遣的軍隊“公共武裝力”強迫當地居民從事勞動,而這種剝削導致了無數的虐待與死亡。
經過幾十年的國際壓力,最終在1908年,比利時國會決定將剛果併入比利時國家體系,標誌著自由邦時期的結束。這一變化不僅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是剛果政治和經濟的根本轉折。許多歷史學者認為,剛果自由邦的統治是一場人道主義災難,其對當地人口造成的損害至今難以估算。
比利時的統治初期逐漸改善了某些社會狀況,但遺留的剝削與壓迫根深蒂固。
比利時剛果的政府基於1908年通過的殖民章程,確立了行政體系。比利時國王與巴士底國的殖民事務部長擁有最終的權力,而當地大部分的行政權限仍集中在少數白人手中,剛果人民幾乎沒有參與治理的機會。在這樣的情況下,殖民經濟大多強調資源開採與農業生產,迫使當地人從事強制勞動,以滿足比利時在工業化過程中的需求。
進入20世紀後,剛果的城市化步伐加快,殖民政府開展了一系列的發展計劃,試圖將其轉化為“模範殖民地”。這些政策促進了當地中產階級的形成,即所謂的“歐化非洲人”。然而,這個社會階層的建立卻是在更加剝削的基礎上產生的,並未根本改變殖民體制中的不平等關係。
在獨立運動如火如荼之際,比利時的干預行為,使得剛果的社會動盪不安。
1960年,隨著全民獨立運動的大規模興起,比利時剛果正式宣佈獨立,成為剛果共和國。在獨立初期,將剛果人民的期望與政治現實緊密結合的政治領袖,如露姆巴與卡薩武布,各自代表著不同的政治路線。
然而,內部高壓政治的對立與外部大國勢力的干預,迅速將剛果推向了動亂與內戰的深淵。
比利時剛果的完結與獨立的開始,並不是一個簡單的轉變,而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上,剛果的命運將如何再度被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