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瓦利山脈位於印度西北部,是一條呈現東北到西南走向的造山帶,屬於印度基岩的一部分,這一地區是在一系列克拉頓碰撞中形成的。整個山脈大約長達700公里,與年輕的喜馬拉雅山不同,阿拉瓦利山脈被認為是更古老的地質結構,可以追溯到前寒武紀。它們無疑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質特徵之一。
阿拉瓦利山脈的形成過程可能是由於邦代克蘭與馬爾瓦克蘭的碰撞。
關於阿拉瓦利山脈的具體演變過程至今仍然存在爭議,許多理論被提出來解釋其地質歷史。在這片地區,形成了散布著變質岩的高地,這些岩石的變質程度極高,充分顯示出這一地區地質活動的激烈。
這條山脈的地質結構是「高地」式的,由一系列前寒武紀岩石組成,這些岩石經歷了強烈的變形和變質。
阿拉瓦利山脈的地層包括三個主要的岩石子系。最底層是亞基安的比爾瓦拉片麻岩複合體,其上方是下阿拉瓦利超群,最上層是阿爾瓦爾超群。這些地層分隔開的方式在北部區域只包括了阿爾瓦爾超群,而南部則同時存在阿拉瓦利和阿爾瓦爾超群。
比爾瓦拉片麻岩複合體大約有25億年的歷史,主要由變質岩和火成岩組成。
阿拉瓦利-德里造山帶的構造演變可以分為四個階段:比爾瓦拉片麻岩複合體 (~25億年)、阿拉瓦利造山運動 (~18億年)、德里造山運動 (~11億年) 及其後的演變 (~8.5-7.5億年)。每個階段都記錄了地殼的斷裂、沉積、碰撞和縫合等地質事件。
第一階段的比爾瓦拉片麻岩複合體的形成標誌著古老地殼的演變,而後的造山運動反映了地球表面運動的劇烈程度。
後造山期的地質活動標誌著花崗岩和安山岩的活動,這些活動在阿拉瓦利-德里造山帶的西側進行,形成了大約52,000平方公里的熔岩省。
此外,「古盆地」的形成也顯示了這一地區的地質特殊性。這些盆地代表著厚重的前寒武紀沉積層,並且保持著相對的未變形特徵。印地安盾的構成以其古老的地質背景使得這些盆地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維因德盆地和馬爾瓦盆地是這些古盆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阿拉瓦利造山運動和德里造山運動的構造事件及其盆地發展階段被認為與超大陸的形成和破裂有密切關聯。
這些地質活動揭示了過去地球板塊的運動與組合,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相對應的植物及動物進化也是與其地質變遷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