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ECM)是一种用于测量液体/固体、液体/气体以及液体/液体界面局部电化学行为的技术。1989年,德克萨斯大学的电化学家Allen J. Bard首次对该技术进行了初步鉴定。从那时起,理论基础逐渐完善,使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
通过在感兴趣的基底区域上精准移动超微电极(UME)尖端,SECM能够获取空间解析的电化学信号。SECM信号的解释基于扩散限制电流的概念。用户可以汇总二维栅格扫描的信息,生成表面反应性和化学动力学的图像。这项技术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EST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其他表征方法相辅相成,能够对不同的界面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SECM不仅提供了地形信息,还经常用于探测固态材料的表面反应性、电催化材料、酶及其他生物物理系统。
随着电化学纳米电极(UME)在上世纪80年代的出现,SECM的敏感电化学分析技术得以发展。1986年,Engstrom进行的首次SECM类实验实现了对反应剖面和短寿命中间体的直接观察。不久之后,Bard使用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镜(ESTM)进行的实验表明,在较大尖端与样品之间距离下仍然能探测到电流,这与电子隧穿现象并不一致。这种现象与法拉第电流有关,促使对电化学显微镜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Bard在1989年提出的理论基础也让人耳目一新,他首次提出“扫描电化学显微镜”这一名词。通过展示各种反馈模式的应用,Bard阐释了SECM的广泛实用性。随着理论基础的发展,SECM相关的出版物数量逐年增加,从1999年的约80篇逐渐攀升。SECM的流行不仅得益于理论的创新,也受到技术进步的推动,进一步拓展了实验模式,广泛的基底范围及提高了灵敏度。
SECM通过在电解液中操纵超微电极尖端的电位,研究氧化还原对。通过施加足够负的电位,(Fe3+)离子在超微电极尖端被还原为(Fe2+),从而产生扩散限制电流。
该过程中的电流变化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氧化物种的浓度、扩散系数,以及超微电极尖端的半径。
SECM有两种主要操作模式:反馈模式和收集-生成模式。在反馈模式下,超微电极接近导电基底,电流会随之增加。与此相对,当探针接触绝缘表面时,因无法再生氧化物种,电流反而会降低。
SECM已被用于探测固态材料表面的形态和反应性,跟踪离子晶体在水环境中的溶解动力学,筛选电催化材料,阐明酶的活性,以及研究合成和自然膜的动态传输等生物物理系统。早期的实验主要集中在固液界面,以及相较传统的电化学实验提供更高的空间分辨率与灵敏度。
近年来,SECM技术被改进用于探索液液和气液界面的化学转移动态。
在微结构化方面,SECM也用于表面的制造、图案化和微结构化。通过SECM配置可以执行扫描探针光刻(SPL)等操作,有助于研究金属沉积、表面蚀刻和表面通过酶的图案化反应等。结合电化学特性,SECM克服了常规微制造过程的尺寸限制。
Allen J. Bard在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的开发中所做出的贡献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他的研究为后续的科学探索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平台。而随着技术与理论的不断进步,SECM是否能够在未来引领新的科学发现,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