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減壓手術是為了緩解神經上的慢性壓力而設計的一種神經外科程序,特別針對神經夾擠症候群。這種病症以劇烈的慢性疼痛和肌肉無力為特徵。這種手術正對症下藥,針對症候群的根本病理生理,因此被視為周邊神經疼痛的第一線外科治療選擇。儘管手術可以有效治療疾病的根源,但由於診斷延誤,有可能導致神經及其周圍微血管的永久損傷,因此症狀未必能完全逆轉。傳統上,只有在開放手術可及的神經才是良好候選者,但隨著腹腔鏡和保神經技術的創新,幾乎全身的神經都有了手術的可能性,這樣手術接觸就不再是一個障礙。
手術規劃與神經夾擠的診斷各有不同。診斷主要關注二分法的決定:病人是否有夾擠情況?僅僅有診斷結果可能不足以進行手術,因為探索的範圍可能過於廣泛。手術規劃旨在確定具體的夾擠位置,以改善手術結果。
錯誤地解壓不當部位會導致手術失敗(例如,針對脊椎外科進行椎間盤手術但實際病因在脊椎外),過早未治療神經夾擠可能造成永久傷害,且病人可能不必要地面臨手術併發症。確定夾擠的具體部位,對於手術的成功與否至關重要。
診斷性神經阻滯可以確認慢性疼痛的臨床診斷,以及識別夾擠部位。這種阻滯就像倒過來的觸診,因為觸診會使感覺神經發送信號,而阻滯則會阻止它發送信號。通過阻止神經信號,疼痛相關的神經可以被識別或排除。
超聲波是一種常用的影像引導方式,但在可視化小而深的神經時可能存在限制。CT或MRI引導對於進入深部神經和確定針的解剖位置更為適合。神經在某些解剖區域更容易發生夾擠,這就需要對外周神經解剖的充分了解,以計劃成功的診斷阻滯。
MRI可用於識別某些造成夾擠的原因,例如壓迫神經的結構病變,但會面臨假陽性/假陰性的問題,且與臨床檢查之間的關聯性不強。一個主要的局限性就是神經組織對影像學的抵抗性。
MRT使用擴散張量影像技術,視覺化水分子沿神經纖維的定向移動。通過這種技術,往往可以識別沿神經纖維的異常,從而進行有效診斷。磁共振神經描記(MRN)是對此的進一步探索,能提供更多細節,並且MR纖維追蹤(MRT)可用於手術規劃,能夠辨識周邊神經異常。
神經減壓手術依然是一種相對新穎的手術,但對一些最廣泛研究的手術,如腕管釋放、坐骨神經減壓及偏頭痛手術,其結果呈現出一幅清晰的畫面。通常衡量手術結果的方式不唯一,其中包括症候群特定的殘疾問卷、視覺類比量表(VAS)、身體檢查結果與主觀病人滿意度等。
不完全的神經減壓手術列表,包括:
- 針對脊椎間盤突出進行的椎板切除術
- 針對馬尾綜合症進行的椎管成形術
- 針對三叉神經痛進行的微血管減壓術
....(等等)
手術可能面臨圍手術期或術後的併發症,其風險包括普通的外科常見併發症如感染、出血等,神經減壓手術特別需要警惕神經損傷。隨著手術技術的發展,儘管降低了併發症的發生機率,但神經損傷的風險仍然存在。
隨著神經減壓手術的發展和技術創新,外科醫學中的治療選項越來越多樣化,這是否代表著我們可以期待在未來看到更為成功的手術結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