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物加工領域,巴斯德發明的巴氏殺菌法徹底改變了人類對食物安全的理解與實踐。這一過程透過對液體食物進行溫和熱處理,有效消滅了致病微生物,從而不僅延長了食物的保質期,更防止了許多食源性疾病的發生。
巴氏殺菌法的名字源於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他在19世紀60年代時進行的研究表明,適當加熱的葡萄酒可以有效去除不需要的微生物。
早期的食物保存方法,如中國於公元1117年就已經存在的加熱葡萄酒技術,及18世紀的英國奶油加熱和過濾,都為巴氏殺菌法的誕生鋪平了道路。路易·巴斯德在1864年的一次實驗中,發現只需將年輕葡萄酒加熱至50-60°C(122-140°F),便能消滅微生物,為葡萄酒的進一步陳釀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巴氏殺菌法最初的應用是針對葡萄酒和啤酒的酸敗,而過了數十年,牛奶的殺菌技術才逐步開展。
牛奶是一種優良的微生物生長媒介,當其存放於常溫時,細菌及其他病原體便會迅速增殖。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的研究顯示,未經妥善處理的生牛奶導致的住院人數幾乎是其他食品中毒源的三倍,成為全球最危險的食品之一。巴氏殺菌法能有效預防多種疾病,包括結核病、布魯氏菌病、白喉和 Q 熱等,並能有效消滅沙門氏菌、李斯特菌、大腸桿菌等有害細菌。
隨著城市化的加速,乳牛的飼養逐漸轉向城市附近,這雖然最初能減少生牛奶的傳染風險,但隨著人群密度增加以及供應鏈的拉長,傳染病的風險卻也隨之上升。1912年至1937年,英國和威爾士因消費生牛奶而感染結核病的死亡人數高達65,000人。這一危機使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著手制定乳牛殺菌政策。
在1892年,化學家厄恩斯特·萊德勒首次將結核病的牛乳注射進豬中,結果導致其患病,進一步確認了生牛奶的危險性。
隨著20世紀初,米爾頓·約瑟夫·羅森內在《牛奶問題》的出版中提出了標準化的巴氏殺菌法,最低要求為將牛奶加熱至60°C(140°F)持續20分鐘,這一標準逐漸被各州法規所採納。此後,巴氏殺菌法便成為了牛奶加工行業的新標準,確保安全的同時延長了牛奶的貨架壽命。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巴氏殺菌的過程也有了新的發展。在現今的工業生產中,液體食品通常以連續的方式進行殺菌,通過加熱和冷卻過程,確保產品在包裝進入市場之前達到安全標準。
巴氏殺菌法不僅限於牛奶的安全,現今廣泛應用於果汁、調味乳以及其他液態食品的處理,顯示出其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深遠影響。
另外,隨著人們對於生鮮食品和乳製品的需求增加,非熱處理技術如高壓處理(HPP)和脈衝電場(PEF)等也逐漸受到重視,這些新技術允許食品在未經高溫處理的情況下達到相似的殺菌效果,更好地保留了食物的營養價值與感官特性。
全世界的數據顯示,自從巴氏殺菌法廣泛應用以來,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顯著下降,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這一技術大大改善了食品安全的現狀,將牛奶轉變成為全世界最安全的食物之一。
然而,隨著食品科技的不斷進步,我們是否能想像未來在食物安全上的進展會如何影響我們的飲食習慣與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