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十八世紀以來,膜技術一直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它作為選擇性屏障,能夠允許某些物質通過而阻止其他物質的進入。隨著二次大戰的結束,這一技術的應用逐漸突破實驗室,走向工業和公共衛生領域,對水處理的影響愈發深遠。特別是在戰後,歐洲的飲水供應受到嚴重挑戰,膜過濾器被用來確保水質安全。
膜的選擇性屬性使其成為水處理的重要工具,能有效地去除各種污染物。
儘管最初面臨低可靠性、運行緩慢、選擇性差及成本高等問題,但隨著技術的進步,微過濾和超過濾技術逐漸被廣泛應用。自1980年代以來,這些分離過程加上電滲析技術在大型水處理廠中得到了應用,現在許多專業公司已經進入這個市場。
膜的選擇性程度取決於膜的孔徑大小,根據孔徑的大小可將膜分為微過濾、超過濾、納過濾和反滲透膜。
膜的厚度、結構(均質或非均質)、以及其帶電性質都會影響其性能,物質的運輸過程也可以是主動或被動的,後者通常會受到壓力、濃度、化學或電場梯度的影響。
微過濾主要用於去除大於0.08-2μm的顆粒,其工作範圍通常在7-100kPa之間。此技術可用於去除懸浮固體、細菌,以及作為反滲透的預處理步驟。
超過濾能去除小於0.005-2μm的顆粒,操作範圍在70-700kPa之間。超過濾也可用來去除一些高分子量的溶解化合物,例如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
納過濾被稱為“鬆散的”反滲透,能夠去除小於0.002μm的顆粒,通常用於廢水中選擇性溶解物質的去除過程。
反滲透廣泛應用於海水淡化,並常用於去除經過微過濾處理後的廢水中的溶解物質。反滲透膜能夠在離子層面去除水中的組分。
反滲透膜的層次結構通常包括聚酰胺層、聚醚砜層和聚酯層。
新興的納米結構膜依賴於納米結構的通道在分子層級進行材料分離,包括碳納米管膜、石墨烯膜等。這些膜可以用於納過濾和反滲透等分離技術。
膜過程的主要參數包括膜的通透性、運行驅動力(跨膜壓力)以及膜表面的污堵情況。污堵會對膜的性能造成影響,是膜過程運行的主要限制因素。
因為污堵會影響膜系統的設計和運行,最佳化運行條件以防止污堵至關重要。如果已經發生污堵,可以通過物理或化學清洗進行去除。
化學清洗主要使用次氯酸鈉處理有機污堵,而檸檬酸則用於無機污堵。
雖然隨著膜技術的進步,膜的清理和管理變得更加高效,然而,膜系統的運行成本仍然是重要的考量。隨著反滲透技術的推廣,RO膜的使用壽命在5到10年之間,這意味著每年會產生大量的膜廢棄物,這也引起了環保方面的關注。
隨著膜技術在水處理領域的貢獻日益明顯,未來如何優化膜的設計與使用,並減少其對環境的影響,將成為重要的課題。技術的發展給水資源的可持續管理提供了無限可能,然而,這些技術如何更有效地應用於實際操作中,依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