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生物學家約翰·B·卡爾宏進行了一系列關於老鼠行為的實驗,這些實驗引發了對於社會結構與人類行為的新思考。透過建立“老鼠烏托邦”,卡爾宏揭示了過度擁擠如何影響社會組織,並導致動物行為的崩潰。他的研究結果不僅適用於老鼠,也被用來批判和分析人類社會的潛在危機。
卡爾宏在1962年的研究中指出,隨著老鼠的數量激增,它們出現了包括情感退縮和社交功能喪失等異常行為。這些現象展現出過度擁擠對動物社會的破壞性。
卡爾宏的實驗從1947年開始,最初是在馬里蘭州的農場中進行的。之後,他在1954年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實驗室,進行了一系列關於老鼠和老鼠的行為觀察。在他的第一個實驗中,卡爾宏把32到56隻挪威老鼠放進一個10×14英尺的圍籬中。這個圍籬被劃分為四個區域,並設計為能支持多達12隻成熟的老鼠。由於提供充足的食物和水,這些老鼠生活在一個被稱為“老鼠烏托邦”的環境中,理論上來說,這個環境應該有助於其繁殖和社交。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卡爾宏觀察到了令人擔憂的行為改變。他注意到,老鼠在進食時會大量聚集在一起,這導致了某些區域的過度擁擠,而其他地方則呈現稀疏的情況。這種行為最終導致了高達96%的幼鼠死亡率。在一些實驗中,他描述了“行為下沉”現象,其中老鼠的社會結構和繁殖行為均遭到嚴重破壞。
卡爾宏形象地將老鼠的熵化行為比作人類社會的潛在未來,稱之為“精神死亡”。他擔心這種社會崩潰的後果可能會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劇。
在1968年至1972年間,卡爾宏對小鼠進行了類似的實驗,在這些所謂的“宇宙25”中,鼠類的數量一度達到了2200隻。雖然這一環境可以容納4000隻鼠類,但隨著過度擁擠的持續,鼠類行為的變化令他倍感震驚。他們拒絕求偶,母鼠出現棄子的現象,表明社會聯繫與生育本能的崩潰。到第600天,鼠類的數量開始減少,最終走向了滅絕的邊緣。
這一系列實驗引發了對人類社會的廣泛反思。卡爾宏認為,過度的社會密度與人類的社會交往有著密切的關聯。他主張,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擁擠問題,還是人際交往和社會結構衰退的問題。這一看法引起了許多社會科學家的熱議,他們試圖從各種不同的角度來解釋過度擁擠的影響。
雖然有學者如喬納森·弗里德曼在其研究中測試了密度對人類行為的影響,發現並無顯著的負面效應,但卡爾宏的研究仍引發了社會學界的廣泛關注,並令許多理論學派重新審視人口增長的將來。
當年,卡爾宏的研究吸引了公眾的廣泛注意,而“老鼠烏托邦”這一術語也成為了討論社會問題的重要參考。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這一研究主題仍然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卡爾宏所提出的“行為下沉”概念,愈發被認為可以用來詮釋當前社會的一些現象,例如都市人口的生育率下降和社會結構的變化。
是否可以說,卡爾宏的“老鼠宇宙”實驗對我們理解當前社會問題提供了重要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