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藝術史上,希爾瑪·阿夫·克林特(Hilma af Klint)是一位備受爭議的藝術家,她的畫作被視為最早的抽象藝術作品之一。其創作時期,大約於早於著名的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和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等巨匠。阿夫·克林特的作品充滿神秘的宗教寓意,以及與精神世界的觸碰,這些都使她的作品與其他藝術家的作品迥然不同。
希爾瑪·阿夫·克林特於1862年出生於瑞典,從小生活在薩韋瑞的美麗島嶼上,和家人一起度過了無數與自然接觸的夏天。在她的家庭背景中,數學和植物學的興趣在她的幼年生活影響頗深。隨著家庭搬到斯德哥爾摩,她進入技術學院(現為藝術學院),專攻人像和風景畫。
從1880年起,阿夫·克林特開始接觸靈性領域,尤其是她的妹妹去世後。她開始對靈魂主義與神智學的探究,參與以此為基礎的社會團體「五人組」(The Five),成員皆為女性,並持有相似的靈性理念。阿夫·克林特的作品不僅在形式上具有抽象性,更在內容上用畫作來表現她所接收到的靈性訊息。
「所有不屬於感官、不屬於智慧、不屬於心靈的知識,都是屬於你存在的最深層面……你精神的知識。」
阿夫·克林特的創作過程是一個獨特的探索。她自1896年起開始實驗性質的自動繪畫,透過這種形式,她創造出一種新的幾何視覺語言,來概念化內外世界的隱形力量。
她所創作的《廟》系列,共計196幅畫作,其中的《十幅最大作品》描述了從幼年到老年的不同生命階段,這些作品在色彩和形式上都展現了她獨到的視角。
阿夫·克林特在她的晚期抽象藝術中,融合了象徵性、幾何學及科學研究。她的畫作透過有序進展的視覺語言,反映出對於螺旋、圓形及花瓣狀形式的理解。同時,她的色彩選擇常帶有隱喻,比如藍色象徵女性精神,黃色則代表男性。
希爾瑪·阿夫·克林特未婚,且與女性分居,這為她的私生活蒙上了一層神秘。沒有留存關於她的愛情信件與日記,使現代人對她的性向產生了許多猜測和理論。
在她的遺囑中,阿夫·克林特要求她的抽象畫作要在她過世後保守20年的秘密。然而,當1960年代末打開這些畫作的時候,卻讓人驚訝于其中的藝術價值。她的作品在1980年代後期獲得了國際關注,並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展覽。
「我不想在我去世前,讓這些作品被人所看見。」
希爾瑪·阿夫·克林特的藝術旅程充滿了精神探索與創作的饒富之意,她的在世生涯直到最近才獲得應有的重視。在許多方面,她的作品突破了傳統框架,對未來藝術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那麼,在當今這個瞬息萬變的藝術界,是否還存在被忽視的創作,等待著全新的解讀與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