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殺的議題在社會上漸漸引起越來越多的關注。根據統計,青少年是最脆弱的群體之一,其自殺率在許多國家依然持高位,特別是在西方社會。針對青少年自殺問題的研究顯示,許多隱藏因素可能促成這一悲劇的發生。為了解決這一挑戰,本文將探討青少年自殺的三大原因,包括自殺傳染、危險青少年及性少數群體青少年的風險。
根據2007年由兒童和青少年飼養委員會進行的研究,39%的自殺青少年曾失去過一位對他們影響深遠的人,這一現象被稱為「自殺傳染」。
自殺傳染指的是在社區中發生的自殺案例對寂寞和脆弱的個體產生的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連鎖性的。當一組自殺事件短期間內發生,就稱為群集效應。研究發現,超過13%的青少年自殺事件可歸因於這種群集現象。因此,社區的自殺預防計劃應該包括對可能遭受這種影響的青少年進行定期的心理健康監測和支持。
據2020年的研究指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面臨著心理健康問題,這與網絡欺凌和絕望的增加密不可分。
青少年在自殺風險方面的問題中,獲得心理諮詢的難度依然是主要挑戰之一。特別是對於面對網絡欺凌的年輕人,應設立安全的資源平臺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情感。社會和學校應提供更有效的支持系統,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同伴支持組,這對於降低青少年自殺的風險至關重要。
研究表明,性少數群體青少年面臨的抑鬱和自殘的風險較高,尤其是他們經歷家庭拒絕和社會歧視的情況下。
性少數群體青少年中,28%的人表示曾有過自殺行為或念頭,這反映出社會對這些個體的排斥和支持的缺失。特別是雙性戀青少年自殺的風險更高,有報導指出,他們更容易面臨抑鬱、絕望和孤立感。因此,必須制定相關的政策和措施來支持這些群體,幫助他們找到安全的空間,從而能夠健康地表達自己。
自殺是一個複雜的議題,涉及許多社會和心理因素。要有效預防青年自殺,各方需攜手合作,提供更有效的支持和教育,開啟對話並提升社會對問題的敏感度。面對如此嚴峻的挑戰,社會又該如何調整我們的觀念和無形的界限,以更好地支持我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