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隱藏在我們語言中的模糊性或非明確的表達,往往會導致錯誤的論證,這就是所謂的非正式謬誤。這些非正式謬誤的產生,不僅僅是結構上的錯誤,更多時候是由於內容和上下文的模糊所造成的。
這些誤導性的表現往往讓人誤以為它們是正確的,從而讓人輕易接受和使用。
在日常交流中,我們經常聽到許多人引用模糊的表述來支持他們的觀點,這些模糊性謬誤不僅存在於日常對話中,還普遍存在於政治、廣告及社交媒體等各個場合。這些非正式謬誤主要可以歸納為幾類,包括但不限於同義歧義、模棱兩可意義、組合與劃分謬誤、假二分、循環論證、人身攻擊及無知訴求等。這類謬誤往往具有迷惑性,因為它們看似合理卻實則不成立。
非正式謬誤的特性在於它們是在自然語言中表達的,這就帶來了一些與形式謬誤相比不同的挑戰,例如模糊的表達或是潛在假設未明示等。非正式謬誤的主要來源是觀點的偏頗或是根據不準確的前提做出的結論。舉個例子,假如有人說「所有鷹都是食肉動物,因為鷹在狩獵時都會捕食小動物」,這顯然是以單一例子來支持一個過於廣泛的結論,進而可能引發更多的誤解。
要鑑別語言中的模糊性謬誤,我們首先要關注論述的形式、內容與上下文。形式方面,應檢查論據的結構是否有效,內容上,則需注意前提是否可靠,上下文中,則要考慮論據使用的環境和我們對話的對象。在某些情況下,特定的論據在一個情境中可能會成立,在另一情境中卻不然,這就是上下文的力量。
學者們對非正式謬誤的分類也有所不同,部分學者認為應根據模糊性、假設及相關性進行不同分類,而其他學者則認為這樣的區分是不必要的,因為某些謬誤並不在所有情況下均呈現為謬誤。這導致我們必須對非正式謬誤進行更深入的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駁斥這些論證。
當代對非正式謬誤的分析方法包括對話法和認知法。對話法將論證視為合理說服的言語行為,而認知法則強調論證的知識擴展功能。對話法強調論證是信念的辯論,而非單純的主張;這意味著對話參與者應關注彼此的論據與立場。
在這個框架中,謬誤被定義為違反對話規則,妨礙對話進展的論證。
認知法則強調論證的知識性角色,假設好的論證應對已有的信念和新的信念作出連接。然而,若論證未能促進這一連接,則可能被視為謬誤。這種不同的觀點讓我們意識到,正確的論證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合理,更是內容和上下文的完美結合。
要有效地辨識模糊性謬誤,我們可以採取以下步驟:
這些技術手段能幫助我們在與他人交流時,從各種觀點中清晰地識別出模糊的論證,並對其展開有效的批評與反駁。
例如,假如一個人聲稱所有靴子都很重,那麼這一陳述的真實性將依賴於「靴子」與「重」的定義與上下文。在不同的情境下,這個論證的有效性可能大相徑庭。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面對的模糊性謬誤不僅影響了我們的決策,甚至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通過對語言的深入分析與理解,我們或許能夠更清楚地識別出這些邏輯陷阱,而不被其所迷惑。你是否也有察覺到身邊的模糊性謬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