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是來源於自然界並且少有改變的資源,這些資源的價值體現在商業和工業用途、美學價值、科學興趣,甚至文化意義上。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包括陽光、大氣、水、土地,以及所有的礦物、植物和野生動物。這些資源是人類的自然遺產的一部分,或者受到保護的自然保護區中的一部分。像法圖-希瓦的熱帶雨林這樣特定地區,通常擁有其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多樣性和地質多樣性。
「自然資源可能按多種方式進行分類,並且在不同的背景下,這些資源的價值和影響也顯得尤為重要。」
自然資源可以是獨立存在的,例如淡水、空氣或任何生物,如魚類,或者可以通過開採產業轉變為經濟上有用的形式,例如金屬礦石、稀土元素、石油、木材及大多數形式的能源。有些資源是可再生的,這意味著在一定速度下使用後,自然過程將恢復它們。相對地,許多開採行業則高度依賴非可再生資源,這些資源只能被提取一次。
自然資源的配置可能成為許多經濟和政治衝突的中心,尤其是在資源日益短缺和匱乏的時期。資源開採也是人權侵犯和環境破壞的主要來源。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其他國際發展議程,經常集中在創造更可持續的資源開採上,有些學者和研究者專注於創建經濟模型,例如循環經濟,這些模型依賴於重用、回收和可持續管理的可再生資源。
自然資源的分類可以根據多種標準進行,包括來源、開發階段、可再生性與擁有權。
自然資源可分為生物類資源和非生物類資源。生物類資源源於生物圈,包括植物和動物;而非生物類資源則來自無生命的無機材料,例如土地、淡水和空氣。
「資源的可再生性是評估資源的重要依據,影響著我們對未來的可持續性構想。」
自然資源可根據開發階段分為潛在資源、實際資源、儲備和庫存。潛在資源是已知存在但尚未利用的資源,而實際資源則是當前被開發並使用的資源。儲備是未來可以盈利開發的實際資源的一部分,而庫存則是雖然已被調查但因缺乏技術無法利用的資源。
可再生資源是自然可以自我補充的資源,如太陽能和水。而非可再生資源則是那些在長期地質過程中形成的資源,例如礦物和化石燃料。從人類的角度看,當資源的消耗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則這些資源被視為非可再生的。
自然資源的擁有權可以分為個人資源、社區資源、國家資源及國際資源。個人資源屬於私人擁有,社區資源則可供所有社區成員使用,而國家資源則屬於整個國家,需用於公共福利。
資源開採涉及任何從自然中提取資源的活動,涉及從前工業社會的傳統用法到全球產業的範疇。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開採行業的活動正在增長,但所產生的財富卻不一定導致可持續和包容性的增長。開採行業常常被指責只注重短期的價值,而不關心長期的影響。
「自資源開採爆發帶來的資金流入,有時也會引發社會有效性問題,導致通貨膨脹和腐敗。」
近年來,自然資源的枯竭成為政府和國際組織關注的重點,例如聯合國的議程 21,展望著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隨著人口的增長和資源消耗的增加,如何保護和有效管理自然資源成為當今社會的重大挑戰。
1982年,聯合國制定了《世界自然憲章》,承認需要保護自然以免因人類活動而遭受進一步的枯竭。這一憲章強調了跨越所有社會層級,從國際到個體的保護措施。
自然資源管理是一個學科,專注於土地、水、土壤、植物和動物的管理,尤其重視如何管理影響人類目前及未來的生活質量。可持續的資源使用取決於社會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如前所述,保護和管理自然資源的工作不應該只是一個可選的議題,這是一個與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的挑戰,你是否意識到了我們的生活究竟依賴於哪些自然資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