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疾病的分類歷史悠久,尤其是功能性腸胃道疾病(FGIDs)如腸易激綜合症、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回嚕症的診斷和治療上,羅馬標準已成為一個重要的國際參考。自1962年起,這一系列標準經歷了數次演變,持續為臨床醫療提供科學依據。
羅馬標準的發展是一項國際性的努力,旨在創建科學數據,幫助診斷和治療功能性腸胃道疾病。
1962年,Chaudhary和Truelove在英國牛津發布了有關腸易激綜合症(IBS)患者的研究,這是分類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的首次嘗試。該研究的方法和發現至今影響深遠,並成為後來羅馬標準的基礎。
隨後在1978年,Kenneth Heaton及其團隊發展了“Manning Criteria”,這一標準專注於IBS的類型及其主要症狀。這對於後來的羅馬標準中IBS的症狀性分類起到了重要作用。
羅馬標準的演進代表了對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的逐步理解和科學化管理。
羅馬標準的演變可追溯到1989年,當時建立了首個以共識為基礎的IBS診斷標準。隨後,在1994年,FGIDs被進一步細分,並出版了《功能性腸胃道疾病:診斷、病理生理與治療的多國共識》一書,這奠定了羅馬I的基礎。
羅馬I標準的主要框架在隨後的數年中經歷了數次更新,包括羅馬II(1999年)及羅馬III(2006年),每一次更新都在原有標準的基礎上,進行了系統性完善。不僅成人患者的標準得到加強,甚至還納入了兒科的診斷標準。
這些標準的進化過程中,國際社會越來越關注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的科學研究和臨床應用。
羅馬IV標準於2016年發佈,是基於過去20年的研究成果,並包含了對33種成人和17種兒童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的詳細規範。這一標準更進一步考慮了疾病的病因、流行病學、心理社會特徵,並提出了具體的診斷和治療建議。
在此過程中,羅馬基金會探索了以多維度臨床特徵(MDCP)為核心的新診斷模型,這不僅提升了醫療工作者的診療水平,也為患者的個體化治療提供了科學支持。
羅馬基金會自1996年成立以來,始終致力於提升腸胃疾病的科學知識和臨床管理。這一非營利組織,透過聚集全球的科學家和臨床醫生,促進對功能性腸胃道疾病的理解和研究。
包括美元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內的多個機構越來越認識到羅馬標準對臨床實踐的重要性。
如今,羅馬標準已成為全球普遍接受的功能性腸胃道疾患的診斷依據,未來的研究和臨床實踐仍需基於這些標準進行持續探索和改進。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的臨床數據和研究結果無疑會引領下次標準的更新。
在這一持續進化的過程中,如何在臨床應用中更好地使用這些標準,從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將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命題嗎?